1 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一、前言《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书中所涉及的“义”是相当复杂的, 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起,一直到“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义”在全书是贯彻始终的。在小说的许多章节里,也多次以“义”为题,如“勤王室马腾举义”(第 10回)、“会古城主臣聚义”(第 28回)、“关云长义释曹操”(第 50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第 53回)、“张翼德义释严颜”(第 63回)、“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第 111 回) 等等。而通过人物的口说, 或诗赞, 或论赞宣扬“义”的更是不胜枚举。但毫无疑问的是, 这个“义”是属于封建社会的范畴,因为无论是作者或他笔下所写的人物都生活在封建社会里, 它只能是封建私有制这种经济关系所产生的道德观念, 所以我们在论其“义”时, 既不能全盘肯定, 也不能一概否定,而应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加以辨证地分析。“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 2 协力, 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 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 天人共戮! ”这篇誓文成了后世结义者仿效的经典之作。有人认为誓言里的“上报国家”是“忠”,“下安黎庶”为“义”,所以桃园结义的道德内容是“忠”“义”的统一。但结合作品的全部内容看,其所强调的更是“义”,是一种涵盖了“忠”的“义”。因此宣扬“忠义”并不是其主旨,而讴歌“侠义”才是其真正目的。也正因为如此, 才使人物的思想、行动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才使人物往往成为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在《三国演义》中,正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 “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顺应了广大民众的意愿, 蜀汉集团的人物也就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作品正是通过对理想人物( 悲剧主角) 的人格塑造,使“义”达到了理想的高度。二、“义绝”关羽的悲剧性“义绝”关羽是全书在表现“义”的主旨的核心人物, 作者塑造这一英雄性格的基调是忠义思想。在《三国演义》中,成 3 功地塑造了张飞、赵云、马超、许褚等勇武超人的豪杰,关羽之所以超于众人之上, 而独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在于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忠义的“完人”,特别把他作为“义”的化身来塑造的。关羽的“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 而是披肝沥胆, 义无返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贵的“义”。作者宣扬关羽的“义”,贯穿了刘备、关羽、张飞从结义到殉义的整个过程。刘蜀集团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集团,而悲剧的主角———刘、关、张三人都出身于平民阶层, 或织席贩履, 或卖酒屠猪, 或浪迹江湖, 在风雨飘摇的时局里, 虽然素昧平生, 却一见如故。“桃园三结义”包含了结拜兄弟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关羽追随刘备,效死勿去,并非知恩图报,而是在当时的处境下, 一种真正的患难相扶, 祸福同当, 这就体现了人民所理想的义气,符合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屯土山约三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但知刘皇叔去向, 不管千里万里, 便当辞去”可睹其心志, 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更反映了他的忠中有义, 义中有忠。他和刘备始终维系着“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关系, 这也是人民所向往的忠义观。他在降曹后, 受到一次次的考验,曹操为了收买关羽而厚恩待之, “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 上马一提金, 下马一提银”……然而都没能让关羽有丝毫动摇, 他一思一念, 一举一动都不能忘 4 记“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曹操赠袍,关羽却把旧袍罩在新袍之上, 并谓之曰: “……旧袍乃刘皇叔所赐, 我穿之如见兄面, 不敢以丞相之新袍而忘兄长之旧赐……”。又曹操赠赤兔马, 关羽谢曰:“吾知此马行千里……若知兄长下落, 可一日而见面矣”。这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也难怪曹操听了不禁愕然而悔, 便命张辽去问关羽何以常怀去心, 却引出了关羽的一番肺腑之言: 公曰: “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到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 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此。要必立效以报曹公, 然后去耳。”辽曰: “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以归乎? ”公曰: ”愿从于地下。”关羽的这段话肝胆照人,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连“奸绝”曹操听了也不得不叹服:“事主不忘其本, 乃天下义士也!”。正因如此,当关羽一知刘备的消息,便毅然决然封金挂印, 斩关杀将,千里独行,来去明白,往奔刘备,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财贿不足以动其心, 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 即至死忠于蜀汉,义于刘备。当他兵败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 吴侯派诸葛瑾来劝降时, 关羽义正辞严地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殒, 名可垂于竹 5 帛也
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_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