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1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然生活,韵调美丽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放录音。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节奏朗诵。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改变和心理演化。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奇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照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特别意外。原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肯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子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改变麻木不仁,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怀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照旧”呢?这就特别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马虎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稀有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想与推断,口吻极当。因为她终归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定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行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足够而茂密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有,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原来平平经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调显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慢慢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原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有,示意出春天的渐渐消逝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日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沟通一下。)
总结今日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如梦令》教学设计篇3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闻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躲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始终关切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酷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显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苦痛,所以词风也充溢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厚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肃穆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子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究竟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切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如梦令》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