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读书笔记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1
童年,是可以放在手心凝视的小华蜜,盈满了人生中最绚丽的笑脸,最天真的眼神,最无暇的心灵。
而在《童年》一书中,我窥见了两种不一样的童年。
4岁丧父的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见识到在外祖父家生活,受尽了熬煎,但从他身上我也看到了一个不屈从黑暗,刻苦自学、追求光明的英勇少年。
阿廖沙那凄惨的童年谁看了都会心生怜悯,不禁簌簌泪下。阿廖沙刚刚三岁就失去了父爱,跟着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里。但是,舅舅们和外祖父喜怒无常,常常对小阿廖沙又打又骂。到了十一岁,母亲也离他而去,年幼的阿廖沙成了孤儿。这凄惨的生活不是故事,而正是高尔基童年生活的缩影,是当时旧社会全部穷苦人民的命运。而我呢,也是从小住在外祖父家里,但我却是家里的小皇帝,成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外公外婆的疼爱,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和小阿廖沙相比之下,我简直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般。想到小阿廖沙的遭受,我不禁泪流满面。
而唯一让我有点儿劝慰的是,阿廖沙有一位慈爱和善、酷爱生活、胸怀宽广的外祖母。外祖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她常常讲一些怜悯穷人、歌颂正义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还教阿廖沙读书、写字,为他讲了很多人生哲理。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外祖母给了阿廖沙无限的温情和钟爱,我要感谢这样的外祖母,我为阿廖沙有这样的外祖母而感到庆幸,也为我自己拥有像阿廖沙一样慈祥和善、酷爱生活的外祖母而感到无比庆幸!
小说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阿廖沙那不屈的精神!
阿廖沙虽然不幸,小小年纪承受着千灾百难,但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幻想。他靠着惊人的才智,折服了校长,留在了学校,令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虽然很快被迫离校,但他每天主动地跟着外祖父学认字,跟着外祖母学写字,跟着母亲学算术。他从没有因凄惨的生活而悲观,而是坚毅、英勇、乐观、天真、向上。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他才是真正爱生活、爱学习的人,这肯定就是他最终走向胜利的缘由。相比之下,我虽然生活在华蜜的世界里,但却总不知足,不知道珍惜,今后的我肯定不会再埋怨生活了,我肯定会行动起来,像阿廖沙一样上进。
《童年》带给我太多的道理,我真是受益匪浅!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5
《童年》读后感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闻名遐迩。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心情也心情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主子公阿廖沙苦痛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哀思欲绝的母亲和慈爱的外祖母到专横的、面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常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外祖父不太喜爱他,两个舅舅更是厌烦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四周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信任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相识许多其他的人:搬进新居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惊奇”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其实,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头的人的丑陋面目。他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凄惨了!我放下了书本,心情是那样困难,为什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童年那么悲伤?为什么他的童年没有一丝欢乐,只是充溢了仇恨的悲愤?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绚丽的,是彩色的;是没有苦恼苦痛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验过被人拿鞭子抽的味道。那或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苦痛吧。《童年》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奢求太多,要学会满意。比起高尔基的童年,我们已经很华蜜了。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6
含着泪读完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我深深地陷入了深思。为主子公高尔基;为和善的伊凡小茨冈;为高尔基的母亲;为高尔基的外祖母……为全部死去的人们。
小说是悲凉的,假如说还有一点能让人感觉暖和的话,那就是高尔基的外祖母了。正是外祖母,给了高尔基一个欢乐的童年,给了他生活的信念,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引导他向胜利的道路上迈进。
每当月光透过窗户上的霜花,清清晰楚地照在外祖母那和善的大鼻子上时,高尔基就会纹丝不动,用心致志地听她那恒久也讲不完的故事,外祖母的故事就是高尔基童年时代的一块珍宝。每每读到这样的情节,我的心里总有一股暖流在涌动,脑海里会出现出外祖母的面影——那么温柔,那么慈爱,像极了我的外祖母。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7
童年在我们眼睛里,是人生路中一段值得回忆与品尝的欢乐时间,而在19世纪未期前苏联的孩子们都不和我们相同,他们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到处都是庸俗、自私、无聊与无尽困难的环境,而童年正是一部描述这样生活
《童年》的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