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大全.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大全
【篇一】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苏轼《和黄龙清老三首·万山不隔中秋月》
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非常的清澈空灵。通过对清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制造出特别清幽安静的意境与气氛,最终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构造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方和语言虽简洁,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似乎在安静的夜晚,单独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天地,印透山河”,光明的月光仿佛照彻了天地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直观感受的延长。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线,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剧烈、布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亮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衬托得更加雪白、美丽。透亮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寻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终四句又是反问。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尽情一醉?这四句表现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漂亮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冲突,又一次激起了无限哀痛的心情,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的确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篇四】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沉着,杯且沉着。
赏析
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

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游园会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