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
延津县初级中学 宋崇梅
教学目的: 1、理清议论文三要素,掌握几种论证方法.
2、把握题目的深化含义,从而理解责任的重要.
《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
延津县初级中学 宋崇梅
教学目的: 1、理清议论文三要素,掌握几种论证方法.
2、把握题目的深化含义,从而理解责任的重要.
教学重点: 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久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
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和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和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阐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假设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认,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兴趣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那么”——过渡衔接词语。(联络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络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和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表达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络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和“苦乐循环"、和“尽责任”联络起来看)
四、联络生活,考虑讨论
1、联络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和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络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五、课后研
最苦与最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