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
4月29日天空中细雨纷飞,无声的滋润着世间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天气和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公司组织青年职工参观了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心大街西侧,大庆油田勘探园内,现名叫“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
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雄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非常钟时间!由于安保等缘由,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干脆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历屹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线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乏累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骄傲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在我看来,他好像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全部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骄傲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光明的广袤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特别光明、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宁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简单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找“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放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线——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调、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或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干脆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仰慕,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栩栩如生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详细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情愿去了解和赞美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线。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设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彩缤纷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著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育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引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望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持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妙,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困难!)、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似乎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新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乏累都短暂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趣盎然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找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按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
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