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诗杂论.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清诗杂论
 
 
摘 要:诗歌在盛唐时得到空前的发展而至明清之际却呈现出衰落的景象。虽然诗歌数量并无大减,而诗歌质量却难以让世人认可。说起明清文学,大多数人只会想起小说,很自然地忽略了诗歌。实用思潮的兴起给诗歌以重创,时代变 
 
明清诗杂论
 
 
摘 要:诗歌在盛唐时得到空前的发展而至明清之际却呈现出衰落的景象。虽然诗歌数量并无大减,而诗歌质量却难以让世人认可。说起明清文学,大多数人只会想起小说,很自然地忽略了诗歌。实用思潮的兴起给诗歌以重创,时代变迁,历史发展,诗歌这种盛极一时的传统古典文学样式最终走向了没落。
Keys:明清诗歌灭亡
诗歌发展经历了汉唐宋元后,明清两朝的诗人真可谓是时运不济,仿古的叫墨守成规,创新的就画虎不成,偶然出几个有板有眼的,也都小家子气。而官场文化走到末路,社会文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兴起,整个中国大陆的世俗气息也越来越严重,内政不修,外敌当前,文化也开始走向一种极端的变化。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种变化正是没落的前端,而没落,正是从诗歌这种正统的上级文化开始的。
一、诗文随世运,两朝开济难
(一)明诗
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明朝人是最狂妄的,他们的狂妄不建是李白酒狂,而更多地表现在不断的否决与不断的破坏。明人曾经嚷出“我辈不可无一日无诗”的口号,尽管《明诗纪事》中有三千四百多名诗人,其中也不乏出色的诗人,但他们却不肯以诗歌为自豪,而宁肯做八股文专家。
明朝也有几个有名的诗人,也有不少有名的理论家,如前七予,后七子。李东阳称:“夫诗者,人之志兴存焉。故观俗之美者与人之贤者,必于诗”。陈子龙言:“诗由人心生也,发于哀乐而止于礼义……作者不可不慎”。作为士人的身份象征和行为规则,诗歌仍然毫无争议地占据着传统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表面来看,明诗似乎具备了迈向高峰的一些基本要素,庞大的创作队伍,高涨的创作热情,优良的创作环境等等,但是明诗最终却未能重造唐诗的辉煌,甚至让他们不屑一顾的宋诗也无法逾越,就连诗歌的全面总结也是由清人来完成的。
明诗陷入这一尴尬处境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文化角色的错误定位,而造成这一错误的正是明代文化的深层矛盾——成熟制度与晚熟文化之间的巨大裂痕。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决定精神文化。同样是统一,与汉唐不同的是明王朝是从统治已近百年的元帝国手中取得的政权,修复战乱所带来的民生凋敝、重建政府在社会中的权威、消化这百年的文明冲击,是明人在物质、制度、文化层次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明代社会特有的恢复心理。休养生息、重振朝纲几乎是每一个新兴王朝的必修课,但除了所谓的“中兴”外,新兴王朝是很少产生恢复心理的,明人的这一心理实与百年来的异族统治有极深的渊源,统治者对传统礼仪的任意践踏,制度的嬗变给民族心
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压迫下的民族自然会萌生恢复的心理,随着元帝国统治的结束,恢复心理顿时在社会中蔓延开来。
但是,这种恢复,却是从民间文化开始的。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元末的战争摧毁了上层的基础,而这时,民众的自我需求开始成为社会主流。因为这个通俗化的潜流,文学已经开始走向了戏益、小说的挥洒自由、生动活泼,新的审美价值已经开始形成、蔓延。这个时候,士大夫所宣传的诗歌,无疑脱离了最基础也是最广大的群众。我们很清楚,汉唐宋元诗歌的繁荣恰恰是民众的流传和参与

明清诗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