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巷更幽
丁伟民 清晨,我走进仙鹤巷。
初升的太阳,把一片清辉洒满小巷,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拖着长长的影子。
走进小巷,就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幽静狭窄的小巷一如天然大音箱,放大了小鸟的鸣叫,让这天籁之鸟鸣巷更幽
丁伟民 清晨,我走进仙鹤巷。
初升的太阳,把一片清辉洒满小巷,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拖着长长的影子。
走进小巷,就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幽静狭窄的小巷一如天然大音箱,放大了小鸟的鸣叫,让这天籁之音在小巷里久久回荡。听到这愉悦的声音,心情立马变得爽朗舒畅。
小巷一侧,一溜边搭着小花坛,花坛里生机盎然,鲜花盛开。花坛旁边,低矮的小屋门前地上,错落摆放着七八个大小不一的鸟笼,最大的鸟笼将近一人高。一位老者安详舒适地坐在小凳子上,欣赏着小鸟交响乐队的激情演奏。
我一边拍照片,一边聆听众鸟齐鸣。突然,听到小巷西头传来悠扬的鸟鸣声,寻声望去,见是一辆车头挂满鸟笼的三轮车缓缓骑过来。鸟鸣声由远渐近,又由近渐远,消失在小巷的尽头。
我“熟悉”这位三轮车师傅,在双井路一带,经常能看到他带着自己的“宠物”做着客运生意,看到他抽空在河滨公园、“情人路”绿地与养鸟同仁交流养鸟经的身影,我还在马路上抓拍过他挂着鸟笼、带着乘客的照片。我没有和他交流过,但我能感到他对小鸟的一片痴情。他要工作,要挣钱,他不能像公园里其他退休老同志一样,职业遛鸟,长时间地与同好聚在一起交流养鸟经,他丢不下他的爱鸟,只能带着爱鸟一起参加客运服务。每次看到这位带着鸟儿忙碌的师傅,都会想起一首粤语歌曲的歌词:“借那鸟语路上细添温暖。”
仙鹤巷是一条被城市改造折腾得支离破碎的古老小巷,巷子的名称源自一个并不美丽的传说:从前,仙鹤巷旁边有一条河,叫仙鹤河,河上有一座桥,叫仙鹤桥,桥下生活着一对美丽的仙鹤。人们都说仙鹤是神鸟,拥有这对神鸟,就能成仙。听信了这个传说,府太爷、县老爷,包括住在桥边的王半仙都加入了捕鹤大军,闹得仙鹤日夜不宁。仙鹤无奈选择了离开。此后,仙鹤桥倒塌了,仙鹤河干涸了,只留下了河边的一条小巷。从此,人们便将这条巷子叫做仙鹤巷。
仙鹤飞走了,小巷人的生活一定乏味了许多。养几只小鸟,也多少能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在与仙鹤巷隔河相望的西柴院住过两三年。为了排遣小巷单调的生活,我经常带着当时尚在蹒跚学步的女儿到河滨公园做游戏、听鸟鸣。女儿曾问为什么小鸟都被关在笼子里,为什么树上的小鸟没有笼子里的多,我无言以答。当我和女儿差不多大的时候,蓝天白云间,鹰击长空、鸿雁南飞,是我们熟悉的景观。现在,树林间麻雀都不多见了,更别说大型候鸟。只怕过不了几年,连麻雀也要装进鸟笼了。有感于此,我还写了一篇名为《何处闻啼鸟》的文章,刊登在《江苏绿化》上。
郑板桥在家书里提醒他的家人:“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板桥先生的话,尽得五柳先生神韵,也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近年来,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间的小鸟也比十多年前增加了许多,可是鸟鸣声还是离小巷人的生活很远。小巷里相对缺少绿地和树木,这不是小巷人的错,小巷人也向往生态绿色的生活,但小巷局促的生活
鸟鸣巷更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