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纳路散记■赵凤英 1不知怎的,早晨从县城出发上大纳路时,心情竟莫名地有些激动。大纳路建成二十多年来,亲自驾车行驶其间,乃第一次,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纳路从大方县城经东关、核桃、坝子、冷底、中洞、瓢井,穿山王庙隧道,到山坝、长石,在粑粑坳处出大方县境。一路目之所及,路两侧青翠茂密的行道树, 绵延起伏的群山,茂盛碧绿的庄稼,铺了沥青的平坦路面,令人心旷神怡。“十里不同天”,果真如此。路,还是那条路,可当车行至普宜至大河口之间路段时,天公倏然变了脸,凉飕飕的风从车窗灌进来,而山形地貌愈发突兀险峻。峰回路转时,但见乳白色的雾,在路基下与对面山峰之间,笼成一片白茫茫的云海。远眺,对面峰峦叠嶂,壁立千仞;俯瞰,雾海深处,河谷深切;环顾周遭, 巍巍群山,人迹罕至。哦,原来,这段三十公里长的公路,竟修建在半山腰上!由此想见,在技术与设备都相对落后的二十多年前,在这险峻的山峰上,硬生生拦腰凿出一条高等级公路来,何等艰险,何等不易。至此,全长 279 公里的大纳路,在大河口处跨过赤水河进入四川省,经古蔺、叙永,向纳溪蜿蜒而去。一路行来,从粑粑坳至大河口路段,车流量明显减少。而大方县城至山王庙路段, 各类车辆川流不息,车流量仍不减当年。过去路未修通时,沿线老百姓只有徒步翻山越岭,人背马驮。如今,大纳路给老百姓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柴米油盐之类基本生活必须,更多的是,凭此路,他们从家门口即可乘车走出大山,走出大方,走出贵州,南下北海,北上川陕,通江达海。在赤水河桥上,眺望奢香夫人娘家的方向,不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这位巾帼英雄若非芳华早逝,那么,她开辟了龙场九驿后,定然也会打通这条西南出海的大通道。这座桥,承载了二十多年风风雨雨,见证了川黔两省繁华的商贸往来,见证了一段历史的辉煌。 2大纳路曾被当地群众称为“皇帝路”。它的建成,确有一段特殊的缘由。 1983 年12月31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从四川泸州坐汽车取道叙永、古蔺,抵达毕节地区考察民情,访贫问苦。时值寒冬,地冻天寒,当时中央办公厅建议他坐直升飞机,他执意不肯,他说那样就看不到沿途的毕节人。他满怀深情地说:“交朋友莫忘交穷朋友,走亲戚莫忘走穷亲戚。”当年聆听过他这番情深意切话语的毕节人,至今,言犹在耳。那年冬天,天气出奇的寒冷,整个毕节境内大雪纷飞,路面凝冻溜滑,寸步难行, 用老百姓的话形容是“凌得像玻璃板亮晶晶的”。从四川到毕节的 321 国道,沿线很多地段因冰冻被迫中断,胡耀邦的车队无法前行。当地群众得知这一情况后, 自发组织起来,挑的挑,背的背,从公路附近的山上弄来碎石一点一点地铺在路上,硬是在短短两天内“重建”了百余公里长的碎石路,总书记的车队才得以艰难地驶过去。面包车内,胡耀邦满含热泪,激动地向铺石子的老百姓双手作揖致谢。当地百姓的质朴与善良,使胡耀邦深受感动,同时,他也深感道路设施落后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阻碍。路上,胡耀邦还引用了两千年前秦始皇进四川的例子,他说: “修几百公里栈道,打木桩,凿石崖,两千年前尚且可以做,现在难道不应该做得更好吗?”遂作出要在贵州大方至四川纳溪的山区修一条宽公路(高等级公路)的指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胡耀邦的亲自关怀下,大方至纳溪的山区二级公路正式纳入国家交通发展规划。大方,古蔺,这两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曾是红军长征年代建立的老革命根据地, 又是兄弟民族
大纳路散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