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在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关白郑马”中白朴( 1226~1306 )的文学成就也是非同一般的。他不但以杂剧与散曲的创作和其他三位齐名,而且他还创作了许多词,虽然总体上没有突破宋词的水平, 但在元代文人中是首屈一指的。白朴初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奥州(今山西河曲附近) ,后定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亲白华为金朝著名文人, 官至枢密院判官, 参与军机要事。金哀宗天兴元年, 蒙古军攻陷南京( 金朝首都, 今河南开封)。正在南京的白朴母子遭难, 母亲从此生死不知, 八岁的白朴则深感失母之哀。这段惨痛经历影响了白朴的一生, 他的好友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说:“未几, 生长见闻, 学问博览, 然自幼经丧乱, 仓皇失母, 便有山川满目之叹, 逮亡国, 恒郁郁不乐, 以故放浪形骸, 期于适意, 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早经战乱, 使白朴对人生和世界都比较消沉。这使他走入文学的金字塔,在语言所构织的时空里游弋、徘徊。 2 在白朴的成长过程中, 有一个人对他起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这就是元好问。 1233 年南京被攻陷后, 一片喊杀声中元好问抱着被他视为“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的神童白朴逃出京城, 自此, 白朴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他身边。白朴自幼聪颖好学, 这时又有大学问家元好问的悉心指导, 因此他的学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十几岁就已才华出众, 声名远扬。但是生逢乱世, 又加幼年仓皇失母的离散之痛不绝于胸, 因此他无意于建功立业, 拒绝了朋友的极力举荐, 只是以纵情诗酒、游乐山水为己事。这条人生道路的选择, 使世间少了一位谨小慎微的官宦, 却诞生了一位流芳至今的文学大家。白朴曾到各地漫游,两次到过大都(今北京) ,还游历了顺天( 今保定一带)、寿春( 今安徽寿县)、怀州( 今河南沁阳) 等地。与许多才子名流优游于诗酒之间, 这些人多为当时有名的杂剧或散曲作家, 而白朴的创作也就是在这时开始的。白朴一生曾写杂剧十六种,但大多已经佚失。《流红叶》、《箭射双雕》现存曲词残文。今存完整的剧作只有二种: 《墙头马上》和《梧桐雨》。其中《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细致入微地描述李隆基的内心活动, 表现他的忧伤、凄凉之感, 抒发 3 了一种美好的东西失去后无法再得的哀伤, 反映了作者对盛衰兴亡无法逆料和掌握的感叹。白朴的另一个杂剧《墙头马上》与《梧桐雨》迥然不同,它有浓厚的戏剧性和生动的戏剧冲突。《墙头马上》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 它的故事来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中有: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墙头马上”一名由此而来。白朴借用白居易的诗题并进行大胆地改造, 宣扬了爱情婚姻上自由结合的合理性, 表现了一种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倾向。此剧的主要情节是裴尚书之子裴少俊奉父命到洛阳选购花苗, 与洛阳总管李世杰的女儿李千金邂逅, 二人倾心定情, 李千金当夜与裴少俊私奔至裴家。在后花园李千金与裴少俊同居七年,生下一儿一女。后裴尚书发现了她,强迫裴少俊写下休书, 并对她百般辱骂, 把她赶出裴家。最后裴少俊考中状元, 马上去找李千金叙情, 裴尚书得知李千金是官宦之女, 也前往赔礼。虽然这个故事未脱才子佳人的格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