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 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 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在这种发展过程中, 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 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 、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 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 《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 盘古死后, 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本文由论文联盟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 像龙纹, 衣皆著尾。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 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这两个甲骨文说明 2 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 它在我国源远流长。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 、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 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 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1] 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 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 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2] 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从甲骨文的文和《史记》的记载中得知,在上古我国先民的确有纹身的民俗。 3 、食首子皿在《现代汉语字典》有盛食物的器皿的解释, 而甲骨文中的孟从子从皿, 像盛食物的器皿盛小孩的形状。我们从孟和皿这两个汉字的结构和意义联系到食人的民俗。根据《墨子简本》中介绍: 楚之南, 有啖人之国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 谓之谊弟。[3] 这就说明在上古的中国还没有 3 进入文明社会时, 有食首子的民俗。有的学者解释食首子的这种民俗时说: 这是把头生子女献给鬼神, 以祈求得到平安的保佑,食用收获的其他部分并在来年继续得到新的收获。[4] 那么奉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祈祷他们得到平安的成长,即如《墨子》中所说的为了谊弟。我国人民从古到今都认为吃了祭祀过的食物能得到神灵的祈福, 所以祭祀之后有归福之事, 从这点看来就不难理解在上古的先民们食子的民俗了。二、以汉字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汉文化之书法汉字的起源有一种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起源于图画, 而图画的本身是具有审美性的。文字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不仅仅关注于文字的使用, 对于文字的本身价值也有觉悟, [5] 这个觉悟就是对文字的审美觉悟。所以后人不断发展文字的过程就加入了审美的元素, 从而创造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书法。而汉字文化和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 书法是汉字审美艺术化, 书法又是将个人的意识、个性、独特的审美风格风格和审美趣味融化在以汉字为本体的艺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