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8
老师的感言3篇
老师的感言3篇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课了,有很多同学跑上讲台,想跟你谈谈话,可一头忙碌的你一句: 什么事? 正欲张嘴的我们不好意思开口了。那时,我们多想你笑着与我们放松地聊一聊啊!
笑一笑,十年少,我们学习会更好;笑一笑,真轻松,苦恼、伤心抛脑后。 我以前也写过这样的儿歌或小诗,但都没敢唱,什么时候能在你面前开心地唱一唱呢?
老师,我们知道你严厉是为了我们好,我们经常会惹你生气,但如果你时时刻刻都调整好心情的话,这点小事你不会在意的。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8
今后,我们会好好地学习,拿出良好的表现和最好的成绩给老师看,让老师开心,让老师微笑!
老师的感言(3):
90年代,我曾经做过一次有关kevin lynch的文献综述,顺便把林奇老师在mit的那些教学历程和学术转型的前后,瞧多了几眼。林奇是1984年去世的吧?(好像)。他是在答应清华要来教课之前突然辞世的。那时的林奇,正处在1980年代如火如荼的 现象学和场所话语 的潮水面前 这股浪潮,要等到1990年代,才涌到了中国 所以,我在林奇晚年的文献中,看到了他的思想转变。林奇早期是跟着心理学(不管是美国那种相信后天人格的行为心理学,还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跟着包豪斯教程和教授(比如,纳吉,合作的凯皮斯)的视觉理论,跟着当时的人类学调查等(见《城市意像》附录)等崛起的。我们看到的《城市意像》火红于1960年代,1970年代。而事实是,林奇二战退役之后就开始了这个方向上比较结构化的认知地图调查,并思考着怎样用到建筑学和城市设计里面来。
总之,我想说,林奇最初的成功源自其青年时期到中年的知识储备和长达20年左右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和知识的成熟,还有等上另外20年去消化和打磨。但是到了1980年代,林奇的这些理论遭到了许多批判,也包括遗忘。有趣的是,林奇曾经在1979?来过同济,并在南京、北京都开过讲座。林奇在日记里用类似的口吻写到:台下听众都是教授和领导,他们提问的问题,都是关于城市是否存在着数字意义上的最佳人口规模?是否有最佳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线性城市好?还是单中心城市好?而这些问题,正是我在1960年代关心的东西。那时的结论,如今看来,都很轻率(哦,这是我凭记忆转述的)。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8
林奇到晚年,已经从定量和结构化的城市空间认知,似乎开始转向了某种人类学化或者说面向价值观讨论的场所质量的描述(比如,他最后的那本书)。但是这项工作没有完成,林奇就去世了。
林奇的故事,让我看到,多数教授和学者和老师和学生,我们的学术道路一生不可能转型无数次。转型无数次的人一定是疯子或是超天才或是赶场子的。我们多数人的成长历程,真是经历着一个年轻无畏、到大量调查、积累和筛选,到
老师的感言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