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湘西花垣县苗族傩仪音乐文化初探湘西花垣县苗族傩仪音乐文化初探论文联盟时的一种迎神赛会, 驱鬼逐疫活动, 它源于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 周代开始被称为傩。从周代至汉唐, 傩文化不断盛行, 傩仪不断发展成为傩、巫结合,巫、道共现, 驱鬼治病为一体, 法事与戏曲表演为一体的仪式活动。此后其一直活跃在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舞台上。从地域上看, 傩仪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从中原地区辐射至全国各地。现今资料显示, 傩仪活动在汉族与中、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仍有保留, 而湘西花垣县傩仪音乐的原始性、民俗性、宗教性有着突出的地方民族特色和风格特征, 这对广大民族、民俗、民族音乐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来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该地音乐事项做一个呈述, 并力求以傩仪音乐为契机, 从地理环境学、史学、民族音乐学、语言学, 民族信仰等方面为视觉切入, 探悉其民族音乐文化特质。一、历史背景花垣县地处湘、川、黔三省边界,人口约 23万,其中苗族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红苗为主。据《辰州府志》十四 2 卷记载: 楚风尚信巫鬼, 自信为然, 疾病服药之外, 唯听命于巫。而愈则巫之功, 不愈则医之过。这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 苗族创造的原始宗教称鬼教、巫教, 苗先民建立的国家称为鬼国或鬼方, 苗族先民的历史文化被称为巫文化, 当地人又称巴代文化。湘西花垣县的苗族傩仪音乐,就是在还傩愿仪式中所表演的音乐。在花垣县城内,特别是苗族聚居的地区,活跃着许多具有十分浓厚地方特色的傩戏班子。全县 21 个乡镇, 共有 180 多个坛头, 每个乡镇都有坛头, 最多的排碧乡达 32 坛,笔者此次采风的地点就位于花垣县境内的排碧乡板栗村。花垣之所以从古时至今傩祀活动极为活跃, 傩祀活动保留的完整, 其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一是, 地域环境。花垣县位于湘、渝、黔三省市接壤处, 当地人素有一步跨三省的说法,这里西南部有海拔 1195 米的莲花山和摩天岭, 北有串流不息的清水江, 南有高岩河, 中有横贯南北的兄弟河, 境内层峦叠翠、溪流纵横。这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减少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使当地的还傩愿仪式基本上以原始形态保存至今; 二是群众基础, 花垣县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且是苗族聚居县之首。前面陈述到, 楚地尚信巫鬼, 疾病除行医外就听命于巫, 可见巫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深。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宗教信仰, 为傩戏班子的生存创造有利条件, 傩仪活动在全县各乡镇盛行, 形成多个傩戏 3 班子,并形成其自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三是历史传承,花垣的傩戏的形成最迟不会晚于清嘉靖年间, 因为明史和厅志对傩愿戏有一些描述。由于古代的花垣开发较晚, 交通阻塞, 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社会环境, 有如世外桃源。因此, 还傩愿仪式保存相对原始。二、还傩愿仪式中的音乐还傩愿苗语称为腔龙,腔即演,龙即傩戏,其在花垣县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存在历史, 每当家中有灾难病痛时,人们便会向傩坛许愿,一旦愿望实现灾难消除, 必定要请法师上门唱戏还愿。傩愿戏的演员, 除少数临时搭班客串的外, 绝大部分都是职业巫师, 他们必须掌握写、画、雕、扎、剪、吹、打、舞诵、唱、自然十一种功力方能为主家进行还愿。还傩愿仪式的时间一般为一天一夜到五天五夜不等。其中歌、舞、乐穿插于仪式中进行, 通过资料的搜集与实地采访,其仪式中的音乐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
湘西花垣县苗族傩仪音乐文化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