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心得体会
《目送》读书心得体会1
当你阅读和观看时,你会不自觉地进入文章,随着作者的脚步感受世界的真情实感。她写的文章像女儿一样温顺细腻,却又很坚毅。读起来就像作者在守护一杯茶,给你讲生活中很小甚至微乎其微的故事,却总是从眼中流露出的真情,是包含了多年的不舍、担忧与留恋。当你在人群中回头一瞥,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望着窗外雨点打在窗户上,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像是听到了时间在一分一秒消逝,我的思绪飘到了三年前......那是姐姐高校入校日,我们一家跟随导航来到了期望已久的校内,在这里我听到最多的话语,就是每个家长不断地重复着嘱咐的话,大多学生也都是“落荒而逃”,却还是避之不及,听从着父母的“唠叨”,我的父母也不例外。龙应台的笔下也曾在《目送》中写到一段对话,主题就是“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从中清晰可见,母亲始终在重复她所说的话,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过得更好,可殊不知,虽然这些听起来有些厌烦的话,却充溢了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关爱。经过一天的奔波,等到我们与姐姐分别时,爸妈也始终在嘱咐,那泛着泪花的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舍。待姐姐说出那句再见时,我鼻头突然感到一丝酸痛,一种困难的情感涌上心头,热泪在眼眶中打转,泪眼朦胧的我看着姐姐远去的身影,模糊中可清晰看到,她在用背影告知我们:不必追。
龙应台,用淡淡悲伤的语句诠释了每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目送背后困难的情感。直到我目送着姐姐身影的离去,才能感觉到与亲人分别的心情,多年的情感,仿佛就在那一瞬间,在不舍得眼神中诠释出来。
细致想想,每个人在幼年时,当我们在向着朝阳迈去时,身后总会有一两个人凝视着你的背影,渴望着我们那回眸的一瞬间,眼神从未从我们身上离开过,目送着我们长大。他们,就是父母。有一天,我们也会渐渐凝视着他们的老去,到那时,才会体会到目送的那个人内心的缄默与痛楚。
我不愿等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记得我们后,才起先懂得陪伴。龙应台的母亲因老年痴呆不记得事物,所以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是我的雨儿吗?”她的母亲虽然记忆已模糊不清,但也能清晰记起,我还有一个雨儿。这或许就是世间最深厚的情感了吧,是一个从记忆中抹也抹不掉的情感,犹如深深烙在脑海里。
虽然我才处于人生的起步点,还没有尝尽人间的悲欢离合,但我不希望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当我的亲人目送着我与他们分别,我肯定在人群中,穿越过一条无穷无尽的时空长河,让彼此的视线在隔空交会。
或许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却不曾记得回望亲情。假如目送会使父母眼角堤防倒塌,那回望就是修复的最好的良药。
《目送》读书心得体会4
啊~~
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写这篇读后感,写了删了好几次。
可能这本书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共鸣吧,许多人也说还读不懂龙应台,就像年少听不懂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这里的读懂,并非是字面上的读不明白,理解是可以理解,只是还没到那个年纪,无法有太深的感悟。
这本书是散文的形式,一共73篇,个人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中年人看,龙应台在50多岁的时候写的这本书籍,作为母亲,她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作为女儿,父母也慢慢苍老。
这个年纪,我们有可能要目送父母的离去,有可能要目送孩子长大成人的远去。
正如作者所说:“我渐渐地、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静默地告知你,不用追。”
我想每个人都有“目送”的时刻,内心的不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吧。
不过现在我并不想谈太多这个,这本书里面有提到一个点,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人的“老”。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凝视,任何人的凝视?作者在其中一章里说了这一句话。因为他的父亲很老了,加上有病,每天躺在床上,请了一个保姆照看他。有一天,她发觉,父亲的眼睛怎么越来越小,都眯起来感觉睁不开了。
原来是被眼屎给糊起来了,保姆都没帮他父亲擦洗干净,可是她自己就在想,怎么自己常常来探望父亲,也没留意到这个呢。
于是就说了上面的提到的一句话。我突然发觉,我好想也是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对于老人家,我都不会细致去看TA,假如老人家迎面走来,我有时候会刻意的避开看TA的脸,或者朝着前方看,径直走过去,并不会像看美女或者女生一样,偷偷的憋个一眼。
《目送》读书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