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名家与公孙龙
1
提要
一、名家概论
二、惠施的思想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四、公孙龙的思想学说
五、名家与公孙龙的思想意义
2
一、名家概论
(一)名家的学术特征
(二)主要代表人物
3
一、名家概论
而吓我邪?”
20
二、惠施的思想
(二)历物十事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21
二、惠施的思想
(二)历物十事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22
二、惠施的思想
(二)历物十事
第(1)个辩题是惠施全部辩题的基础。
第(2)到第(9)辩题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包括(2)、(3)、(6)、(8)、(9)辩题,涉及到空间地理的有限与无限问题;
第二组包括(4)、(7)辩题,涉及时间流逝的问题;
第(5)辩题可作为第三组,论事物的同异关系。
第(10)辩题是在前九个辩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23
二、惠施的思想
(二)历物十事
惠施首先突破了人们习惯的现实世界,把视野引入到无限的空间,一切经验世界中的大、小之分立即显得不那么重要。最大的东西没有外部,无限的大;最小的东西没有内部,无限的小。在这样“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空间里,语言不再有确定性,已经失去了指称事物的符号意义。惠施通过语言概念的转化,打破了人们习惯的观察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立场,弥合了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惠施瓦解了语言与事实之间的确定关系,所以,他的哲学属于相对主义的范畴。
24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为平原君的门客
出使燕国,劝说燕昭王偃兵
与赵惠王论偃兵
阻止平原君受封
与孔子六世孙孔穿辩论
25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公孙龙,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公孙龙生活在赵武灵王、惠文王至孝成王执政时期,大约生于公元前325年,卒于前250年,与荀子、邹衍基本同时代。
26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公孙龙过关,官吏说:“马不能过。”公孙龙答:“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遂过关。
27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公孙龙一生中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赵原君是赵武灵王的儿子、惠文王的同母弟,曾三次担任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
28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平原君充分发挥公孙龙的特长,派他出使燕国,以劝说燕昭王停止对齐国的战争。公孙龙到了燕国,直接对昭王说明来意。昭王说:“很好,我正有此意,愿意和您共同商议这件事。”公孙龙却以事实揭穿了昭王的谎言,他说:“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大王并没有停止攻打齐国的意思。现在你把想要攻打齐国的能征善战之士尽量网罗到燕国,把通晓齐国山川要塞、熟悉齐国君臣关系之士也收纳到燕国。既然大王不想破齐,那么不如不养这些人才。这些人才可都等着破齐之日建功立业了。现在大王口口声声说停战,可是满朝文武全是用兵之士,所以我知道大王并没有停战的意思。”
29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公孙龙也曾与赵惠王辩论偃兵之事。惠文王对公孙龙说:“我不想打仗的念头已经有十几年了,可是并不能如愿,形势所迫,不能不打,请问先生,战争真的无法停止吗?”公孙龙回答说:“停止战争要有兼爱天下之心。兼爱天下,不可只有虚名,必须要有实际行动。现在赵国西边的两个县叛离赵国,投靠秦国,大王身着丧国之服;赵军攻占了齐国的城池,大王于是犒赏参战将士。秦国得到赵国土地,大王身着丧服,赵国占领齐国土地,大王喝酒奏乐庆祝,这样来说,你可不是兼爱啊!所以偃兵的事就做不成。”(《吕氏春秋·审应》)
30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赵惠文王九年,秦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形势万分危及。赵原君于是打算去楚国求援,有一个门客叫毛遂,愿意跟随他一起前往。到了楚国,毛遂果敢机智,迫使楚王派春申君出兵救赵。这时,魏国的信陵君闻知赵国有难,做出了“窃符救赵”的惊人之举,率魏军开赴邯郸。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共同努力下,邯郸之围得以瓦解。虞卿就借这个机会,“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
31
三、公孙龙生平事迹
公孙龙听说此事,连夜驾车去见平原君,从平原君口中证实了此事并非子虚乌有,然后,公孙龙说:“这件事你千万不能答应。退秦军之事,不是你自己的功劳。惠文王割东武城之地封给你,并不是因为你有功,而是由于你和国君有亲戚关系,因此而受封,就是名不符实。而虞卿却进退自如,如果你答应了这件事,虞卿举荐有功,日后他肯定会让你报答他;如果此事不成,虞卿也能落个为你着想的美名。所以,你一定不能听虞卿的话。”公孙
第九讲公孙龙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