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的影响
贾甲 摘要:诗歌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种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各自有着独具的审美特性。但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很早就有题画诗或是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化为画意、画境的作品,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重视题款、钤印。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钤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中国画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更增加了画中的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国传统戏剧一样,成为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
3中国古诗对中国画内容的影响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说:“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是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在白石老人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意画一幅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十里蛙声”,的确是难题。但是老人不出几天就交卷了,画面上是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是“十里”!生物知识告诉我们:蛙声是青蛙求偶之声,没有蛙声,也不会有蝌蚪。水里既有蝌蚪游动,山涧中岂无“蛙声”?这个构思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方法新颖,耐人寻味,足见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才华的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
宋代画院常以诗命题作画,如传说“野渡天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等创作政事,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了。中国画不但重意境,而且强调画有尽而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画外有意。有如品茶,吃橄榄,余味无穷。在画上题诗加跋,为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精练的题跋(包括印章的运用),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表达了绘画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更能使观者感受其境。
4中国古诗与中国画的结合
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
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