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图》的电影叙事策略
[摘 要] 《云图》甫一上映,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和探讨。笔者以为,电影《云图》运用的是一种并列式的电影叙事模式,这种电影叙事策略并非电影《式叙事策略指的是,在同一主题下,相互并列存在的几个短故事。并列式叙事策略最大的问题是,每一个故事的体量相对较小,因此很难把复杂的事说得清楚。尤其是情节转折也比较少,因此难免给人以重复或单薄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并列式结构非常冒险。从西方这几十年电影行业发展的并列式叙事策略经验看,主流的并列式结构通常是3个故事,也就是每个故事30到40分钟,这样相对的每个故事可以讲述得比较充分,故事也比较好编排。
二、《云图》并列式叙事策略的优点
笔者以为,这种并列式的叙事策略效果有利有弊,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在电影里,导演没有遵循旧有的一个故事切两半的对称形式,而是利用剪辑把每个故事处理得更加细碎,而按照时间先后的排列顺序也被打破,在时空上显得更加凌乱。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以马赛克的形式再拼凑到一起。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可以朦朦胧胧地感受到导演某些隐晦的想法和意图,也可以随着影像的化变而更为直观地体会到轮回的思想。
从有利的一方面来看,并列式叙事策略更好地发挥出了影像的技术优势,营造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全景式影像空间。同时凸显出电影情节的起伏点规律,让影片尽力保持着起承转合的节奏变化。也可以让导演尽情释放自己的才华,不被传统的叙事模式所束缚。导演给人一种感觉: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是一个统一体,他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同时”进行的。如果按时间的先后,把每个人的故事和经历按冰糖葫芦的方式串起来,那就非常直观,但是这种平铺直叙的电影也就失去了魅力,更是难以表达导演要给人的那个感觉。这种并列式叙事模式在片尾通过六个结局的排列与差异,堆出了一个具有情绪曲线变化的“电影高潮”,也同时呼应了本片的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人作为个体的抗拒。每一个故事都是自由精神对于外部世界强加于其束缚的反抗。横渡大洋中是奴隶和主人共同抗拒奴隶制度,文艺青年在创作中抗拒传统和权威,老人们在老人院里抗拒体制化的控制,路易斯抗拒的是强大的资本对于自由媒体的压制,未来的两个故事里,星美和反抗军抗拒的是技术的快速的进步对于人性的摧残,最后,人类自我毁灭后,汤姆・汉克斯抗拒的则是个体对于内心的恐惧。这种抗拒的对象越来越内化,越来越接近人类心灵自身产生的罪恶。奴隶制度对于奴隶来说是原始的,外在的,但权威,政治体制,资本主义,对技术的无限使用,这些束缚逐渐从外在走向人的内在本能,而恐惧和游移则完全是个人内心深处的束缚。这条主线的主旨是人类的自我解放。另一条线则是人类作为一个主体的命运。六个故事是严格按时间顺序的,四个发生在过去,两个发生在未来。这六个故事是每个历史时代的剪影,我们看到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命运走向。人们经历了技术革新,废除了奴隶制度,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未来将科技和对自然的剥削滥用到了极致,终于耗尽了地球资源,使地球变成一片荒芜之地,终于不得不将文明传播到宇宙的其他位置。人类文明的进展是以毁灭自身环境作为代价的。 这两条线是两个半圆,合在
浅析《云图》电影叙事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