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舰艇的知识
舰名是海军现役和预备役舰艇的名称。由海军领导机关按命名规则分别授予。目的是,便于实施指挥,发扬光荣传统,激励海军官兵的战斗意志。通常用同类名称命名同类舰艇,常用的有:历史人物、城镇、社会团体、星辰、水族、鸟兽、植物、著名海战、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概念和荣誉称号等。如中国“郑和”号训练舰、“鞍山”号驱逐舰,美国“天狼星”号供应舰、“长尾鲨”号核潜艇,英国“羚羊”号护卫舰等。一些国家海军在具有光荣历史的舰艇退役或报废后,新舰艇沿用其舰名。
舷号是标志在舰艇两舷水线以上的编号。水面舰艇通常标示在舰首部水线以上两舷的显著位置,也有标在舰尾部的;潜艇标示在指挥室围壳上。由海军领导机关统一编定,用以确定舰艇在海军序列中的位置,便于识别。以序号或代字加序号表示,代字代表相应舰型。如588号护卫艇,“X615”号综合补给船,“J50”号远洋救捞船等。有的国家海军舰艇只标示序号,不标代字。如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的代号为CVN-65,以65为舷号标在舰首干舷,并以特大字样标在飞行甲板上。
舰桥为设在舰艇上层建筑中的航行、作战指挥和*纵部位。早在蒸汽明轮船时期,*纵部位设在左右舷明轮护罩间的过桥上,因而得名。一般位于桥楼顶部的前端。有敞开式和封闭式两类。包括指挥室、驾驶室、露天指挥所等。大、中型舰船通常设有前舰桥和后舰桥;小型舰艇上的桥楼即为舰桥。随着舰艇的指挥*纵日趋自动化,作战指挥部位移到室内,舰桥已不再具有作战指挥功能。
舰艇上层建筑是舰艇船体最上一层纵通甲板以上的围蔽结构和附属结构的统称。通常包括船楼、甲板室、机舱棚等。上层建筑用于布置各种舱室、减少甲板上浪、增加舰艇储备浮力和保护机舱、炉舱开口免受波浪浸袭。
*纵性
舰艇*纵性是舰艇利用其*纵装置改变或保持运动速度、航向、位置和状态的性能。舰艇航海性能之一。对保证舰艇航行安全,实施战术机动,提高战斗力、生命力和经济性等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直线稳定性,指舰艇在不*舵时作直线运动的能力;回转性,指*舵时舰艇改变航向作圆周运动的能力;转首性,指*舵时迅速改变舰艇航向的能力;水平稳定性,指潜艇水平舵*纵保持和改变航行深度的能力。常用的*纵装置有车、舵、旋转导管、全向推进器和舰艇首部侧推装置等。舰艇*纵性的好坏取决于*纵位置的性能、船形、主尺度和水线以下船体侧投影面积的大小及形状。
舰艇耐波性是舰艇在一定风浪条件下的运动性能,以及为舰员的工作、生活和武器装备的正常*作使用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条件的能力。舰艇战术技术性能要素之一。舰艇因受波浪的扰动,产生摇荡运动以及由其引起的砰击、上浪、失速、飞车等现象。剧烈的摇荡,可能导致舰艇倾覆;武器不能发挥正常效能;直升机不能起降;机器仪表运转失常;舰体构件及设备因负荷过大而损坏;阻力增加、螺旋桨效率降低;人员晕船等。在舰艇设计时须按其使命、任务、可能活动
、海区满足战术技术任务书(或建造规范)对耐波性的要求。衡量耐波性优劣的主要指标有:横摇、纵摇和垂荡运动的幅值;横摇周期、垂向加速度;首底砰击、甲板上浪和螺旋桨出水的概率;失速或有效功率增量;晕船率;由波浪载荷和砰击引起的动态载荷等。通过船模试验和理论计算分析,可以预报舰艇的耐波性。改善舰艇的耐波性,须选择适宜的船形和主尺度,合理配置船体内的载重,并装设减摇装置等。
舰艇续航力是指舰艇一次满载燃烧、机械用水和滑油,以给定速度航行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以海里为单位计量。舰艇战术技术性能要素之一。不同航速下的续航力不等,以经济航速的续航力最大。核动力舰艇,其核燃料的能量极大,续航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机械、设备等的持续工作时间。常规动力舰艇,主要是改进船体线型,减少舰艇航行阻力;降低动力装置的燃料消耗率,以提高续航力。
舰艇作战半径通常指舰艇按设计规定装足燃油、淡水、食品、弹药及各种消耗品,从基地出发,中途不补给,进行作战活动所能达到的最大平均直线距离。舰艇战术技术性能要素之一。主要取决于舰艇续航力的大小。计算时应考虑往返航行所需之消耗,作战活动可能的消耗及规定的安全储备量常规动力的水面舰艇通常取续航力的1/3。潜艇的作战半径,通常取通气管航速续航力的30%核动力舰艇的作战半径,已不成为战斗使用时主要考虑的参数。
舰艇自给力也称“舰艇自持力”。是舰艇一次装足按设计规定的燃油、淡水、食品等,中途不进行补给,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以昼夜为单位计量。舰艇战术技术性能要素之一。对自给力的要求,根据舰艇使命、活动海区和战斗使用方式等因素确定。各型舰艇自给力的一般范围是,巡
海洋舰艇的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