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快速行文谋略
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和发表类作文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对中考作文缺乏应对的谋略,导致中考作文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如果考前能做到“三问二忌”的训练,中考作文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问:何人?
中考作文快速行文谋略
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和发表类作文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对中考作文缺乏应对的谋略,导致中考作文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如果考前能做到“三问二忌”的训练,中考作文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问:何人?
初中阶段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通常认为,记叙文涉及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人与事。其实,写作的真正核心要素是一个:人。
记事也是为了写人,以事写人是写记叙文的一个重要理念。写考试作文时,首先明确,写何人。何人?当然首先想到自己,或模拟的“我”。初中作文有个核心评价元素:“真情实感”。什么是真情实感?说白了,就是写作文要融入自己切身的情感和体验。
这一评价要素就要求作文人物设置时,不要把“我”丢了,“我”要成为主角或隐性的主角。任何选材要让“我”与作文产生情感的立交桥,而不是平行线。所以单纯讲述别人的故事或从报刊上转述的故事,故事再好,也是失败的选材。因为你是一种置之度外围观的心态,没有情感的互通。
关于写人,本文介绍一个首创的独特配方:自我(?%)+他人(?%)=100%。
一般来说,“自我”百分比越高,真情实感就越强。反之亦然。建议即使完全写他人的文章,自我情感的比例也不能少于30%。
就是你笔下的人物,必须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或“我”虚拟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问:何境?
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在不同情境之下发生,它的意义会有天壤之别。举个例子:
父亲送你上学,很常见,很难迸溅泪花。
可朱自清的《背影》,就达到了“父亲”催泪,“我”流泪,“读者”泛泪的泪花效果。
为何?朱自清先生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巧妙的设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胖父买橘。当然,还有中国传统的送别文化。经过多次的设境,《背影》才达到泪水涟涟的效果。
我也是一名业余写作者,我认为写作最大的困难不是人物,也不是事件,而是设境。设境最能考验一个写作者的想象力和智慧。
作文最大的技巧,就是让普通的人和事,发生在独特的境遇。荒岛余生,柳暗花明,特殊的环境才能彰显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要知道,自古以来,文章的内容无非是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可为什么代代写,人人看?原因就是这些故事发生的境遇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境遇中,会产生云泥之别的功效。
就像送别,平常的送别,谁会掉眼泪?假如,你去月球一趟,你的亲人,能像送你上学一样吗?
设境,就是写作前,必须要让你笔下的人和事,发生在有意设置的、能体现人物精神的境遇中。
三问:何意?
现在的人,流行一句口头禅:你啥意思?
啥意思?直指问题核心,直指人的灵魂。不问过程,只问结果。
考试作文不一定能发表,发表性作品不一定能考试得高分。为何?因为考场作文与发表性作品,思维与行文方式截然不同,或者说,是两种处理方式。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发表过作品是:箭,离了弦,中了靶子。考场作文是:箭,中了靶子,离了弦。
考场作
中考作文快速行文谋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