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街第三组
糖人
四喜汤圆:四喜汤圆
有(菜、肉、豆沙、
芝麻)用料精细,
主料系水磨茶米粉,
洁白又黏软。坐落
在老城区东关街赖
氏家族,与扬州包子、
牛皮糖、酱菜一样,
都是扬州饮食文化的
瑰宝。
东关街第三组
糖人
四喜汤圆:四喜汤圆
有(菜、肉、豆沙、
芝麻)用料精细,
主料系水磨茶米粉,
洁白又黏软。坐落
在老城区东关街赖
氏家族,与扬州包子、
牛皮糖、酱菜一样,
都是扬州饮食文化的
瑰宝。
牛皮糖号称“扬州一绝”,是扬州特产,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乾、嘉
年间就已面市扬州,后因战争频繁而
失传于世。有关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
决心要让失传已久的牛皮糖重见天日,
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通
过千百次的尝试,终于使传统产品得
以重新问世,并使其在保持原有特色
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口感达到了弹性、
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
目前已有多种口味面世。甜度低、色泽明、
香甜味美、口味适中、老少皆宜。
三和四美酱菜
清代时,扬州酱菜被列为宫廷御膳小菜,曾获国际博览会奖章、西湖博览会金奖。解放前,扬州酱坊就有100多家,多为前店后作,家家有高招,其中尤以三和、四美为最,“四美”是清初一秀才借用《滕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之句起名,含义为鲜甜脆嫩,“三和”是酱园主人自起,含义为色香味皆佳。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企业改制,1998年,三和、四美合并为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 “ 三和四美”是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的两个商标,三和四美公司是由原扬州三和酱菜总公司和扬州四美酱品厂两个百年“老字号”企业合并组建的民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酱菜、酱油、花色酱、腐乳、醋等系列调味品,拥有年产8000吨酱菜、15000吨酱油、500吨腐乳和500吨花色酱的生产能力,是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50强
公司生产的“三和牌”、“四美
牌”系列酱菜是久负盛名的传
统名特产品,具有鲜、甜、
脆、嫩四大特色;系列酱油
采用纯酿造工艺生产,酱香
浓郁,色泽自然红亮,虾籽
酱油独具特色;系列花色酱
滋味绵长,味不雷同;系列
腐乳酥香绵软,口味纯正。
二、工艺品
剪纸: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乱针绣
漆器: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种。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扬州漆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到明清时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扬州漆器曾于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均获得金奖。
玉器:扬州是我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
三、住宅
杨氏住宅
年代:清
胡氏住宅
年代:清
长乐客栈:酒店由扬州
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投
资兴建,是一家具有扬
州地方传统的明清院落
式建筑特色的主题精品
酒店,集历史风貌、高
雅文化时尚生活与一身,
充分体现扬州城市古代文
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东门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始建于唐
代中期。五代、两
宋、明、清等代均
曾在此修缮城门、
城墙。
感谢您的关注
东关街第三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