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临检三大常规.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4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临检三大常规
工作总结
商务报告
商务展示
工作计划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病等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红细多而逐渐增高.
:
1).各种炎症:细菌性炎症发生后2-,慢性炎症如结核病,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 :较大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3-4天血沉增快,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3).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肿瘤切除或化疗,,良性肿瘤血沉正常.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亚急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 ,慢性肾炎,肝硬化,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5).贫血:贫血血沉增快,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但低色素贫血时因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缓慢,, ,血沉增快.
: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DIC.
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有显微镜计数法和血球计数仪法.
:有手工法和仪器法
注:血液分析仪法因仪器不同采用的原理也 不同,.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两者又基本相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病理性增多:
A).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
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
的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扁桃体炎,
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见分叶核
百分率增多;中度感染时WBC>10×109/L并
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
增多,可达 20×10 9/L 以上,且伴有明显的
核象左移.
B).肿瘤性:最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呈类白血病反应.
C).见于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严重组织损伤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以及一些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障,某些急性白血病.
还可见于理化损伤,(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门脉性肝硬化).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增高称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旺盛,,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象右移:分叶五叶以上超过3%称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增多: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病),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减少: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3.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心内膜炎, ,活动性肺结核,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 慢粒.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

慢粒时增高。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1).中毒颗粒
2).空泡
3).退行性变
以上毒性变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可反应病情的程度,有助于估计疾病的预后.
淋巴细胞形态的变化:
异型淋巴细胞:分三型,浆细胞, 单核细胞型,幼稚型.
主要见于传染 性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
血小板检查及临床意义
(PLT)
正常值: 100-300×109/L
增高: 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检三大常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我是药仙
  • 文件大小1.36 MB
  • 时间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