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学问
一、在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展一些数学活动,老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但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在讲述《平行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学问
一、在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展一些数学活动,老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但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她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考虑,有的在交流。许多老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传统的教法是目的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浸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老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消费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课始,老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在反响时,老师发现学生们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
“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在尝试后导问
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到不少老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思维的开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考虑,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老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程度面而另一条边竖直时,老师幽默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化的理解.(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在初步时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四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梅山小学有一块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学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