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声现象
第1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振动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产生: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_从而增大响度
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金噪子”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B
D
第9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3.(2013,陕西)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它们将发声的闹钟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__不变_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第10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_有关__。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__(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__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强弱(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__。
(4)类比光的反射,你认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是__最强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__。
(5)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_大理石__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第11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例1】(2014,桂林)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2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解析】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这里应用了转换法,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故选B。
【答案】
【变式题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B
B
第13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例2】(2013,天津)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器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解析】笛子是靠笛管里空气的振动发声的,抬起压在不同气孔上的手指,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振动的频率,即改变了音调。
【答案】
【变式题2】我们中的小男生,成长时声音逐渐改变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声带振动变快 B.声带振动变慢
C.声带振幅变小 D.声带振幅变大
声音的特性
A
B
第14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例3】(2014,泉州)下列事例中,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A.道路两旁植树
B.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C.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解析】道路两旁植树,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都是阻断了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C不符合题意;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防止噪声传入人耳,是在接收环节减弱噪声,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防止了噪声的产生,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故B选项正确。
【答案】
噪声与控制
B
第15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变式题3】(2013,广安)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为了减少城市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这是从__声源__处减弱噪声的。在考试过程中,假如考场旁边有歌厅正在传出摇滚乐队演奏的声音,对于正在考试的考生来说,这是 __属于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第16页,讲稿共41张,创作于星期一
一、方法技巧
声现象实验中几种实验方法
1.理想实验法: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里用到了已有的事实推知在极限情况下的结果,物理上称为理想实验法。
2.转换法:音叉的振动很微小,不容易观察,采用乒乓球放大了音叉的振动,物理上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
3.控制变量法:用桌子
初中物理声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