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别人乃是一种异己的、生疏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安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思是问:没有外族来犯吧?相反,如遇外族进犯,便是"有它"。对此,我们可以?周易?古经的"有它"为证。?周易?共有三处谈到"有它",大抵均指作为敌对权力的外族:
  一是?比卦?初六爻辞:"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指出:"〔?说文?"它"〕'重文作"蛇"'。是古人称意外之患曰'它'。此爻云'终来有它吉',大过九四'有它吝',中孚初九'有它不燕',义并同。殷墟卜辞亦有'有它''亡它'[4]之文,义亦同。筮遇此爻,终有意外之患,而缺乏为患,故曰'终来有它吉'。"这里指出"意外之患"是对的,但还不够,未能说明何以"缺乏为患"而"吉",这是因为高亨先生讲错了"来"字,以为虚词而无实义,于是"终来有它"就成了终于有它,可是这就应该导致"凶",怎么能说明"吉"呢?实际上:其一,此"意外之患"乃指异族外患;其二,此"来"意思是"徕",是使动用法"使之来";"终来有它"是说终于招徕了异族,亦即通过诚信〔孚〕亲辅〔比〕的手段安抚了异族,故"吉"。
  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爻的"终来有它"也就是卦辞的"不宁方来",即亲徕了不安分的异邦〔应提起注意的是,当时的一"邦"一"国"其实就是一个部族〕。高先生自己解释"不宁方来"就谈得很好:
  "不宁方来后夫凶"殆古代故事也。王夫之曰:"'不宁方'谓不宁之方,犹?诗?言'榦不庭方'。"其说甚韪。宁,安也。方,犹邦也。?诗·荡?"覃及鬼方",?抑?"用逷蛮方",?常武?"徐方绎骚",诸"方"字皆犹"邦"也。古金文亦或用"方"为"邦"义。"不宁方"谓不安静之邦,即好乱之邦也。……"不宁方来"谓不宁之邦来朝也。
  显然,这里的"不宁方"即是"它","不宁方来"就是"终来有它"。"有它"〔存在异己的外族〕那么凶,"终来有它"〔亲徕了异族〕那么吉。所以?象传?解释?比卦?说:"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这就是卦名"比"的意思,也是"终来有它"的意思。
  二是?大过?九四爻辞:"栋隆,吉;有它,吝。"高亨先生解释:"栋高者室巨,室巨者家大,自是吉象;然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有意外之患,那么不易克制,如寇盗不来那么已,来必徒众力伟,而难抵御也。"如上所说,所谓"寇盗"当指来犯的外族。当时部族之间经常互相侵袭,这在?周易?古经多有记载。这句爻辞的原意应该是说:筮得此爻,得吉;但是如遇外族来犯,那么吝。此卦与?比卦?都是讲的通过"亲比"的手段安抚招徕异族的道理,不过详细途径不同:?比卦?似乎是用当时流行的盟会的方式,高亨先生解释?比卦?时便谈到了盟会的事实:
  诸侯朝王,后至者诛,故曰"不宁方来后夫凶"。?国语·鲁语?:"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竹书纪年?:"帝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不宁方来后夫凶"疑即记禹杀防风氏之故事也。
  而?大过?那么是用的婚姻的方式,故爻辞说:"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
  三是?中孚?初九爻辞:"有它,不燕。"字面的意思就是:有蛇,不安。高亨先生解释:"燕,亦安也。……然那么'有它不燕'者,有意外之患那么不安也。"这一卦实际所记载的,就是一次外族来犯,所以,下面九二爻是一首饮酒誓师的歌谣:"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接下来的六三爻,便是一首抗击外族进犯的战斗歌谣:"得敌,或鼓,或罢〔同"鼙"〕,或泣,或歌。"笔者曾经指出:"'中孚',发自内心的诚信";"从诗意看,'鸣鹤在阴'一节乃是战前誓师,取信于众,以求同仇敌忾,当为'中孚'之意的来源。"[5]值得一提的是,"有它不燕"帛书?周易?作"有它不宁"。宁即是安,联络到上文讨论的"不宁方",这可以作另一种解释:此处的"有它不宁"显然就是"不宁方"的意思。这就是说,作"不燕"是指"我"不安,作"不宁"那么指"它"不宁。但无论作何种解释,此卦都是记载的一次外族来犯的事实。
  以上?周易?"有它"诸例说明,"它"总是指的异己的外族,亦即危险的他者。与"有它"相对的即"无它",自然是指的没有意外之患,详细来说,就是没有外族的进犯。
  与此相关的,还有"非他"这种说法,指的是很亲近、对自己无二心的人。例如?仪礼·觐礼?,天子招见司空时说:"非他。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郑弦注:"言'非他'者,亲之辞。"既称为"伯父",即未视之为异己外族,故言"非他",表示亲信。又?士昏礼?谈到婚礼过程当中约定见面的一个礼节,女方之父与其女婿的对话:"主人对曰:'某以得为外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kas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