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衡》和《可可西里》看电视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元素
曹阳 电视纪录片是指专门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形态。一方面,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客观真实无疑是电视纪录片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是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电视纪录片也必须迎从《平衡》和《可可西里》看电视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元素
曹阳 电视纪录片是指专门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形态。一方面,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客观真实无疑是电视纪录片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是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电视纪录片也必须迎合电视的播出特性。查尔斯·赖特提出大众传播的四种社会功能分别是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电视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也拥有上述四种功能,但是在当今社会,对于电视而言,提供娱乐不仅仅是一种功能,而且是另外三种功能的必要条件。尽管受众的文化层次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很大一部分受众之其所以收看电视,仍是以获得放松与愉悦为主要目的的。加入丧失了它的愉悦性,电视作品的其他的功能便无从谈起。于是,我们在大多数的电视纪录片中都不难发现故事性元素的身影。
同样是以可可西里反偷猎环境保护为主题,《平衡》和《可可西里》讲述的内容基本一致,却用了纪录片和故事片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两片的比较,来探讨故事片和记录片两者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
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如今许多的电视纪录片中都融入了故事性的元素,究其原因是为了适应电视播出的需要。下面我们分别从人物、事件和背景三个方面来分析《平衡》和《可可西里》中的故事性元素。
人物
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往往是表现和反映人,以人物的行为上、心理上的动态变化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反映人的生活、人的命运的变化。在这之中“行动元”和“角色”是人物表现的两个重要方面。“行动元”可以使纪录片能够朴素地还原一个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变化,而“角色”则能够真实记录和传达出来自人本身、来自生命和生活本身的复杂而又温暖的情愫,让观众感受到心灵上的震动,而这,显然是纪录片所追求的高一个层次,也是纪录片的使命。《平》和《可》都围绕着“西部工委野牦牛队”进行拍摄,《平》的主人公扎巴多杰就是《可》中男主角日泰的原形。
《平》中扎巴多杰是第一人西部工委索南达杰的妹夫,也是“西部工委野牦牛队”的核心支柱。作为索南达杰遗志的延续者,作为可可西里自然环境的保护者,他不怕苦不怕死,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追寻人与自然的平衡,然而现实社会的不平衡最终埋葬了这位勇者。导演彭辉以扎巴多杰为载体来反映人与自然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以“西部工委野牦牛队”为代表的人们在不平衡中追寻平衡的主题。
而陆川导演在《可》以扎巴多杰为人物原形塑造了日泰队长的形象,虽然对人物性格进行了再创作,将扎巴多杰粗犷的康巴汉子形象改编为一个百折不回视死如归的寡言深沉的领袖。然而,剧中并没有再对日泰这个人物进行进一步的戏剧化处理,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陆川都是以一种模拟的“目击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而非“闯入者”。他用平实简练、不偏不倚的镜头语言完整的重现了日泰这个人物的命运轨迹,甚至在处理日泰被盗猎者枪杀的场面时,也显得十分冷静、客观甚至可以说近乎冷酷。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戏剧化冲突、没有人为的高潮,一切都是静静的,连死亡都是静静的,只有对生命本体和生命存在的体悟。
从《平衡》和《可可西里》看电视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元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