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这是哪
1954年1月2日,纳森那队的守门员Jack Kelsey撅着在迷雾中寻找足球,显然比哈利·波特在魁地奇球场上找金色飞贼还难……这场比赛最终由于天气原因被迫中止。
昔日的雾霾早已不在。在十九世纪,英国人成了最初遭遇雾霾的地球人,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也是治理经验最丰富的,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财力、物力和生命的代价,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而且来得及避免的。
图为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
雾都伦敦城市规划-- 环境改造
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
图为1866年,英国中部城市伍尔弗汉普顿,密密麻麻的烟囱不断排放着黑烟(绘画作品)。
发展篇
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
图为1937年2月12日,著名的巴特西发电厂浓烟滚滚,高耸的大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
1937年12月20日,伦敦街头,交警点燃作为路标的煤气灯,在大雾中指挥交通。
1938年10月25日,伦敦摄政公园附近大雾之下能见度极低,一名女子拿着手电筒为汽车引路。
1937年12月6日,英国足总杯半决赛,米尔沃尔队门将皮尔森透过浓雾寻找对手。
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将其描绘为“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
从1952年12月5日开始,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仅仅4天时间,伦敦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2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
图为伦敦市区一座烟囱被拆除。
觉醒篇
治污远非一日之功,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但随着相继颁布的法令更加繁多和详尽,这些被严格执行的法案成为“雾都”新生的保证。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开始,伦敦治污的法案和措施主要是针对燃煤的控制。20世纪80年代前后,汽车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大量的尾气取代燃煤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伦敦治理空气污染也做出相应转向,开始控制市区汽车数量和尾气排放。
图为1973年10月16日,伦敦伯爵宫前,环保组织“地球之友”在一场汽车展览会开幕前组织集会,要求政府遏制汽车尾气污染。
伦敦市城镇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