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腌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到达 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碘伏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 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 后果。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腌穴时, 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 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 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月中痛,目赤红月中,顽癣、痔痈初起、扭挫伤、疳疾、 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腌穴点刺
先在腌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止血,
.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 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
顽癣、痔月中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月中,在瘀月中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 过的腌穴或反响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 cm左右深,将针身
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局部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展皮肤消毒。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 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 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 选择相应刺法。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响,预防晕针。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归复原处。
【考前须知】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 晕针。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 不宜使用。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 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
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
一、概述
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 的一种疗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 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到达防 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 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 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卜 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 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二、操作方法
1、持针式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 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展。
3、叩刺的部位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 3种。
(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展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鼾部的督脉和足太阳 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 治疗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那穴等,可治 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展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 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展叩刺。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展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月中疼痛、顽癣等, 可在局部进展围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强度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unhongz2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