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别》读后感
《无声告白》这本书看完给我最大的震撼和反思还是关于孩子的教育。
一个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突然溺水身亡了。是意外?是谋杀?还是自杀?我揪着一颗忐忑的心,如福尔摩斯声临其境一般地想找寻可能的线索。
其实作者很早就给了答《无声告别》读后感
《无声告白》这本书看完给我最大的震撼和反思还是关于孩子的教育。
一个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突然溺水身亡了。是意外?是谋杀?还是自杀?我揪着一颗忐忑的心,如福尔摩斯声临其境一般地想找寻可能的线索。
其实作者很早就给了答案:根源在父母。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而他的父亲却最想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于是父母在这个最受宠爱,某些方面最像自己的孩子身上,倾注了最热切的期望—实现父母未曾实现的梦想。玛丽琳的母亲为她设计的人生轨迹:丈夫 、孩子、房子。玛丽琳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女医生。可是最后她却活成了母亲的模样,围着厨房和家庭的琐事打转。女儿出生后,玛丽琳将期望放在了女儿身上,竭力培养女儿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而莉迪亚自始最终爱的根本不是医学,而是妈妈。她小心翼翼的守护离开后又回来留在身边的妈妈,像捧着易碎的琉璃。于是她委曲求全,迎合着父母,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她的灵魂无法安放在小小的身体里,与其说她是溺水身亡的,还不如说是父母沉重的爱和枷锁,让她很早就窒息而去了。
我原以为只有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实际上天下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同一款,毕竟在物竞天择生者生存的进化环境中,期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也是人类基因需要延续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意愿。而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父母不自觉地又控制了孩子的思维和部分人生。
当然小说中父母的处境也受社会的大环境影响,比如性别和种族的歧视。为了生存,我们只得磨平身上的菱角,变成再也没有特色的圆润石头,融入社会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或许等到孩子出生时,我们在满心欢喜的同时,又冒出那个已经破灭了的希望: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曾经期望的样子。
但是意愿归意愿,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ta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如卡里·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中的那首《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所描叙的一样: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源于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和你在一起/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可给予你的思想。
扪心自问,看着孩子出生,慢慢地长大,对ta们没有一点期望的父母,要么是不负责任,要么是自欺欺人。女儿出生的时候,我期盼她聪明独立,知性。儿子出生的时候,我期盼他勇敢有担当,博学。但是能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真的就像种下一颗种子。而生命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种子。我们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颗什么样的种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颗果树种子,你能期待ta成长为松柏树那样伟岸吗?如果父母期待自己孩子是颗引人注目的牡丹花种子,也许孩子实际是颗带刺的仙人掌种子,那怎么办呢?所以书的封面赫然印着一句忠告: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不容易。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书中的孩子莉迪亚,因为母亲离家出走,她便放弃了成为自己,努力活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从而获得了父母更多的爱,维系了父母的婚姻和家的
《无声告别》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