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画临摹
造型艺术系
纪保超
一写意画的定义
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要求作者用粗放、简练的笔墨、以很高的意境,加上很高的文化修养,画出所画内容的形与神,表达作者的创意。写意画又分为大写意、小写意与工笔画。
高度的“程式化”(夸张、大胆剪裁、诗书画印结合)
二写意画的欣赏方法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纵横的笔法、淋漓的笔墨、洒脱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观其。通过画的立意撩动欣赏者的情意,产生回味无穷的画意是成败的关键,写意画有画无意,或叫人不解其意,都算不上名副其实的好画。
写意画讲究意,所以欣赏写意画要捕捉写意画中的“意”欣赏中国绘画创作的“意”应当按照六条标准来欣赏:(1)气韵生动:指创作上主题明确,表现真实,形象生动(2)骨法用笔:指描绘形象上的笔力与线条(3)应物象形:指选择题材的适度,观察与描绘对象要深刻细致与正确(4)随类
赋彩: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准确而必要的着色(5)经营位置:指题材上的取舍与组织,画面的构思与安排(6)传移摹写:指接受前人的传统。
3、形与神一直是写意画创作和欣赏中重要的问题,用自然景物衡量中国的写意画是不全面的,写意画不但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精神,只求形似,则不是艺术。
4、写意画的构思应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虚实、奇特。
三写意花鸟画概述
(一)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最早描绘花鸟的作品,是新石器时期画在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案。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
(二)、花鸟画正式确立是在唐代,经唐、五代、北宋完全发展成熟,唐初画鹤能手薛稷,为花鸟画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
(三)、五代时期,西蜀、南唐都设立了画院,绘画迅速兴旺起来,其间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风格流派。黄荃、徐熙风格迥然不同,但都展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共同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四)、花鸟画发展到了北宋,前期沿袭“黄家”画风,中后期则出现了钟情于野景野趣的画家。他们注重写生,还善于表现运动中的禽鸟和花草的姿势。
(五)、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竹、菊)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明代是花鸟画大发展的时期,花鸟画融入了一些水墨写意的笔势,从而赋予画面更多的生动性。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自觉实现了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
(六)、近代的吴昌硕,任伯年他们都能熔诗、画、印为一炉,独树一帜,面目一新,影响了近百年的绘画发展。直至现代的代表人物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以及岭南派诸家,形成了当代文人画最高水平的首推齐白石,其后为潘天寿、李苦禅、号白阳山的陈淳和号青藤的徐渭,人称“青藤白阳”。
徐熙,为人宁静淡泊,不慕名利,专心于绘事。技法上,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用粗笔浓墨,略施杂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开创了一种水墨为主兼用色彩的新体貌,画史称为“徐体”,颇能传达“野逸”之趣。《雪竹图》是徐熙泛游江湖,写生创作,清秀淡雅,朴素自然,一丛竹林蓬起,根秆枝叶皆用粗笔浓墨,竹节用青色勾点,随风摇曳。
崔白“性疏阔度”,画风体制清赡,形象自然而无雕琢痕迹;他技巧熟练,落笔可不用起稿,工而不拘。画面上,一枝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说明这已是隆冬时节,但是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似乎并不感到冬天寒冷,依然在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不仅情态各异,而且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情趣,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这说明画家很善于把欣赏自然美时所引起的感触巧妙地表现出来,此外崔白在这一作品中还善于运用对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显得更具有艺术魅力。
文同少时读书用功,常通宵达旦,十二岁左右就有很高才华,文同操韵高洁,诗词书画,人称四绝。因为他画竹最有名,影响也最大,学他的人甚多,画史上称作“湖州竹派”。《墨竹图》写垂竹一枝,出枝弯曲,枝叶多用浓墨。新枝嫩叶,渍以淡墨,熟练地运用了行、草书法的用笔。在章法方面,讲求突出气势,虽只作一枝复垂,但它的奔放形迹,生动地表现了竹子临风擎雨的神韵,不愧为墨竹杰作。文同画竹,正因为十分注重观察竹子的形态,领会竹子的神韵,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指文同画竹的状态。这一帧笔墨简练、功夫精深的《墨竹图》,正是画家对普通生活现象那种特殊审美观念的显露。
徐渭,字文长。不幸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混乱、腐败的社会激愤不满,他以犀利的笔墨,用揶揄讽刺,嬉笑怒骂,旁敲侧击,含沙射影的笔调发泄心头的激愤。他不拘程式,用笔恣肆狂放,泼墨汪洋淋漓,作品透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意境。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法,说明
写意花鸟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