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实验站实习报告
序5月20日早晨,我们踏上了去宁波的动劲真是不行言喻,快速地就向组长邀功去了。上午砍树的兴奋劲和成就感始终连续到下午的挖根行动中。我们一共将6×3棵1m来高的灌木植物连根掘起。挖根其实是件很苦痛的事,一棵1m来高的灌木,其地下局部的根至少也有1m长,特殊是石栎这种扎根很深的直根系植物,施师兄和张斌两个孔武有力的男生足足挖了一米多深的坑才把它的根完整的刨出来,张婷和小明两个女生也发挥了“土拨鼠”的精神,用手去刨四周的松土,给男生们减轻负担。至于我们这边也和一棵马银花较上了劲,最终不知谁一声令下“我们用手挖吧”,4、5个人马上趴下去,竟然不到一会真的就刨出根部了,这十只爪子联合起来的威力还真不弱于一把铲子呢。在见识到“土拨鼠”的威力后,我们开头对当一只土拨鼠乐此不疲了,不一会儿,大家又一次以爪代铲的完整地刨出了另一棵马银花。就在大家斗志正昂扬的时候,严师兄竟然“残酷”的告知我们要收工了,看看时间还不到两个小时啊!不过当天的下午的工作还没完毕了,或许该说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头。我们还要给每棵树测量胸径、测量地上局部和地下局部的长,以及叶的重量,枝的重量,最繁的就是测量每条根的直径和长度了,往往一个主根四周会有许多侧根,我们也需要把每一个侧根的胸径和长度记录下来,来反映它整个地下局部的状况,这些工作也是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问题百出。好不简单完成了这些工作,就该把每个根洗净,称净重了,洗根时觉得充满着一股人参的香味,忍不住凑到鼻子跟前猛的吸一下,真是令人神清气爽啊。当天晚上,我们组就和土壤组对换了仪器,由于我们的植被生态实习已经完毕了,马上开头的是王秀之教师指导的土壤实习。首先要攻克的是如何用罗盘测坡度坡向,地质罗盘的南北方向和一般罗盘是相反的,经常会不当心将指北针读成指南针。要让小水泡对准中心也是很考练人的急躁和细心的,因此使用罗盘对我是个很大的熬煎,但是将泡定位的成就感却让我对之乐此不疲。然后在试验站南方的一个自然断面上,王教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选址挖土壤剖面,如何分析和划分土壤剖面,如何推断不同剖面的土壤特征。在之后的三天中,我们上过防火道,下过水稻田,深入了叶家山的丛林,也访问了酸枣沟的蚂蟥之家,我们一共挖了9个土壤剖面,取了9个剖面样地,挖了10斤的土样,整个天童山处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我们的欢歌笑语以及我们挥汗如雨的铁证——土壤剖面。虽然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地点不同,土壤的特点不同,每个人担当的工作不同,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心情都是新的。经过三天的训练,每个人不仅把握了野外样地调查的根本方法,也学会了如何防治蚂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相互帮忙以及亲切无间的合作。实习的教学内容在第六天的上午已经完毕了,接下来就到了考察我们真功夫的时候了。第一关就是植物识别的考试。考试的形式很简洁,考场的布置也很简陋,就是沿着厨房大厅一周摆上15个凳子,每个凳子上有一种植物,一个大组15个人排队依次进入,从门边第一号凳子上的植物开头识别,顺号识别。不知是太冲动还是太自信,我竟然是我们组第一个进去,虽说考试不是很正式,但“考场纪律”还是有的,不准交头接耳,也不准有意耽误,刚进去时不免有点紧急,但看到自己熟识的栲树和米槠后心就慢慢定下来了,但是看到自己生疏的植物时还是忍不住多逗留一会的,最懊恼的是最终一个植物,明明是米饭,我竟然没有摸反面的倒刺,仅看了一眼就快速写下了连蕊茶。。。。。。不过幸好教师对我们手下留情,只需答对10个题仍是总分值,所以当天也可以说的上是皆大高兴啊。其次关就是要利用这些天所学的实习学问,每大组自选方向,在一天内交两篇小论文。俗话说“三思而后行”、“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确定一个有意义、有创新、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试验方案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整个下午全组人员都在思索在争论,争论是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大家都乐观发言,各抒己见,争论的比拟剧烈的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争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团体性。最终在争论比拟了三个方案以后,在王希华教师的教导下,我们确定了“太白山区五种植被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这一方案。然后向王希波师兄请教了解太白山的地形和植被状况,确定野外实习的工具和留意事项,由于山上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所以我们肯定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预备,组里的几个男生也都做好了为女生赴汤蹈火的预备。这天大家都睡的比拟早,一切都为了其次天爬太白预备。其次天,在检查了仪器和粮水储藏以后,在其他同学的目送下,我们一行十四个人分成两组开头了我们的太白之行,我们小组是从酸枣沟沿着当中一条河谷垂直上行至太白山顶,其次小组则是沿着旅游道到防火墙再沿山
天童实验站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