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45
黄鹤楼教学设计(精选8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小编整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指导朗读
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45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再读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4)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对话。表达方法)
(四)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2、这时的李白有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 “伫立”可以换成“站立”吗?为什么? “凝视”可以换成“看”吗?为什么?
3、李白心里在想什么?(李白的不舍)带着感情读课文。
4、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45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看着这一江春水,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古诗?
(六)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黄鹤楼送别》说课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45
【教学三维目标】
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体会“仰望”“远眺”“凝视”三个词的差别,探究作者用词的准确。
4、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情感目标: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以及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
黄鹤楼教学设计(精选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