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的孩子影评
颍州的孩子影评
(一)
艾滋——伤痛的纪实
艾滋孤儿的境遇与心境,是难以言喻的。因为巨大的伤痛使得人类的语言都苍白无力,更何况我们未曾体验过那些悲伤与痛楚。
荧幕上的画面掠过颍州艾滋病患者破旧的居室,老人长满皱纹的孩。父母、哥哥都因艾滋病去世了,唯一的姐姐(正常)也外出打工了。因怕被别人歧视而一直不敢跟别人讲有这样一个妹妹,即使最后结婚了也没有告诉自己的老公。不过在大家的帮助下,楠楠最后被叔叔接受了。其中不时穿插的第三条就是黄家三姐妹的故事了,即使因被歧视而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她们任然很坚强。在影片最后,她们喊出的话,正是她们对生活的期望。要好好学习,不能一直被别人看不起。
而影片情节的选择,片段的剪切与连接也是同样出色。在下雪的冬天,当高俊一个人站在门旁看外面小朋友玩耍时,他的孤独有谁懂?当高俊被送到那个艾滋病家庭时,他默默流下的眼泪有谁懂?这不应该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该有的情绪。在与“新爸爸”一起摘菜花吃是那一段,高俊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忘记病痛、忘记孤独,我想也感染了每一位观众。他要是能一直这样笑下去该多好,这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影片最后以高俊一个人向远方走去的背影结尾,让人看了不禁心酸。这么小的孩子,他的未来会怎样?他又将去到一个怎样的环境?
该影片的导演杨紫烨曾说过:“中国艾滋病问题能被世人关注才是最重要的,参展拿奖或者别的什么都是其次。”是的,在感动之后,我们应该想想自己能做点什么。我们可以捐钱捐物,但最重要的是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们,不要存在歧视。
看完影片后,因为很关心他们后来的生活,于是去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很令人兴奋。由于大家的帮助,高俊和楠楠的病情基本稳定,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帮助。我想这也是该片制作人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吧。
颍州的孩子影评
(三)
《颍州的孩子》作为一部仅有39分钟的纪录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颍州的孩子观后感。对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为了生存而去卖血的心痛;对于因为人们对于艾滋病得无知而去排斥、歧视艾滋病人的愤慨和无奈;对于这些一出生就面临着失去父母、遭受歧视、经受艾滋的折磨的孩子的心疼。影片通过对感染艾滋的高俊、李楠楠、黄家三姐弟的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反应了呼唤爱心、呼唤理解、呼唤人性的主题。
影片开始的那个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回荡:高俊因为感染艾滋,没有小孩子愿意和他玩,所以小猪成为其唯一的伙伴。一个孩子,要遭受这样的苦痛,真的不忍心看下去。父母去世,叔叔因为害怕受到外人的排斥、歧视而拒绝抚养。本来和奶奶相依为命,却不料,奶奶也相继去世。一个孤单的小孩,他的生活要如何进行下去。高俊叔叔的话,我依然记得很清楚。“我也有我的家庭,如果我来抚养,别的孩子就会同样排斥和我的小孩子玩,我的小孩子也会受歧视。我没有办法。”或许,在某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为了承担一个孩子的人生,而毁掉自己的家庭不值得。但是我们分析这个想法的背后的真实:是人们的无知,是对于艾滋病得无知,是对于艾滋病人的误解。我依然记得,对与村民的采访,我感受了人性的冷漠,人性的自私。“我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她死的时候,只有他们家老头子把她拉到地里埋了。”还有那个小孩子的采访:“我没有去过他家玩,因为他生病了。”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才会去排斥艾滋病人。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所以艾滋病人就收到这样的歧视。因为对
颍州的孩子影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