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启智慧为人师
熊纪涛 教师职业道德用明文进行规定,是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职业细分的结果。在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还没有具体的条文规定的时候,人们却有着极为鲜明的共识,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敦学修身,教书育传启智慧为人师
熊纪涛 教师职业道德用明文进行规定,是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职业细分的结果。在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还没有具体的条文规定的时候,人们却有着极为鲜明的共识,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敦学修身,教书育人”,等等。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都先后出台或修订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汲取了传统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精华,也加入了能够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凸显职业特征,应对时代发展主题,破除教育现实弊病,重树教师的形象,具有实践性和共识性,对教师发展能够起到更加深刻的指导作用。
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的教书育人变成了“教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数”,品德、智慧和性情等人生发展的要素被直接忽略或无从落实,分数教育成为很多学校成功的标签。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包含对应试现象的更强的扭转和破除之义。不从思想根源和现实做法上对应试教育进行破除,一位教师很难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至多仅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教育的功利性被发挥到极致,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体现对应试教育种种功利主义现象的思考和矫治,为广大教师指明实施素质教育的职业方向。
直面应试教育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树立“传播人类智慧,开启学生悟性”的教育观念。众所周知,学习知识可以增长智慧,但是智慧未必全从知识而习得。知识是通往智慧的桥梁,但是很多学生却一直站在了桥上,而未能到达智慧的彼岸。如果学生学会学习,并且拥有智慧,那么学生就会变得富有灵性和活力,创意和发现自不待言,足以应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
教师不能把学校当工厂,把教室当车间,把自己当工人,把需要具有智慧的工作变成以体力为主的技术劳动,让自己仅仅满足于做教书匠。因此,提升智慧含量,传播人类智慧,追求真理,而非仅仅传播知识,应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崭新要求。欲使教师避免沦入低层次的工具性人力资源,避免做一辈子的教书匠,就应当树立做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奋斗目标,乃至成为教育家,让以往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远大理想”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从外部和他律的层面着眼,对教师进行要求。其实,职业道德要求,本身应是教
传启智慧为人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