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设想
(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华,培育高校生的人文素养
培育高校生的人文素养是汉语言文学最基本的教育责任担当,也是汉语言文学成为一切学科的判和评论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中,结合《文心雕龙》、《诗品》的相关理论以及历代的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技巧教给同学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5
(三)立足农业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走具有农业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之路
从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确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专业学问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如中学老师、企业文秘、村官、出版社及广播电台的文字编辑等。但是,作为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相比,差距极大,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以农为主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专业办学历史太短,积淀太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不能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以至于专业老师缺少教学动力和支持,同学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相比,无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转变这种现状,就必需进行课程改革,彰显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探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农”与“文”的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也相对比较充实。因此,老师在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农业院校的优势与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文”的交融,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如在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农”与“文”的结合。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品,且特殊丰富:《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全唐诗、全宋诗中也有大量的农事诗,老师在教学中,应在保证基本的文学学问传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讲授。如在讲授农业文学作品时,把劳动工具、劳动场面、植物品种的图片、农耕习俗等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增加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农”与“文”的结合中,要留意适度,不能偏废“文”的根本,极端地一味强调“农”和“文”的结合,而忽视中文的“当行本色”,那就过犹而不及了。
5
2.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农业特色。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育为农村、农业、农夫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一些农业文化、农业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文献、民间文学等课程,甚至建议开设本省地方文化课程,以体现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这样,就能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亮的农大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针对同学学习实际,适当调整课程科目
调整必修课科目,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国农耕文化概论”、“社会调查争论”等课程,以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同时,取消课程内容不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实际状况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毕业后从事与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寥寥无几,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对同学并无大益。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用性,这样才能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保证教学效果。
7
(二)眷顾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育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课程内容应与人才培育目标对接。但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向其他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育,必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的同学具备确定的听、说、读、写等力气,因此在教学方案制定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需充分考虑同学实践力气的培育,加强实践教学和共性化的教学平台,如开设“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与编写”等实践课程,以加强同学的实践力气。
(三)强化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生源基础和当地社会经济实际。由于农业院校的同学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且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同学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力气普遍欠缺,尤其是有用性文书的写作更是弱项。因此,农业院校在办中文专业时,就必需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加强同学的文字基本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处理文字的需要。因此,应在加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从基础写作到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地对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并要求同学在高校期间必需为校报和院刊;另外,为拓宽就业渠道,应特地设置新闻类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等,培育同学新闻写作综合素养。只有这样,培育的同学才能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