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冬季取暖须防低温烫伤.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冬季取暖须防低温烫伤
使用热水袋这些“取暖利器”时,一定要注意与皮肤接触时温度莫过高、时 间莫过长。
暖风机、热水袋、电暖宝、热贴虽是御寒“利器”但使用时间太长易伤皮 肤
入冬以来,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很多人启动各种“取暖利器”来御寒冬季取暖须防低温烫伤
使用热水袋这些“取暖利器”时,一定要注意与皮肤接触时温度莫过高、时 间莫过长。
暖风机、热水袋、电暖宝、热贴虽是御寒“利器”但使用时间太长易伤皮 肤
入冬以来,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很多人启动各种“取暖利器”来御寒, 其中,暖风机、热水袋、电暖宝、热贴等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装备”。但每年 都有人因使用各种“取暖利器”不当出现低温烫伤。为此,在使用这些“取暖 利器”时,一定莫太过“贪暖”,注意与皮肤接触时温度莫过高、时间莫过长, 特别是意识不清醒或患糖尿病、中风等肢体知觉敏感性下降的人群,尤应引起 警惕,以免不知不觉被低温烫伤。
案例
热水袋贴腿上过夜 烫出硬币大小水泡
每年冬天,因取暖不当被烫伤的病例比比皆是。烫伤有两种:一种是高温 烫伤,比如被火焰、高温的水或蒸汽、热油烫到,这类烫伤感觉非常明显,也 比较好防,远离显而易见的高温热源就能避免;而相比之下,另一种烫伤一低 温烫伤就难防,很多人往往在受伤的第一时间还没意识到自己已被烫,这类烫 伤在冬天喜欢长时间用暖风机、热水袋、电暖宝等“取暖利器”的人群身上时 有发生。
有一位20多岁的女孩,因从小体虚怕冷,冬夜里睡觉时用热水袋贴在腿上 取暖,没想到一觉睡醒,腿上被烫出个硬币大小的小水泡,意外造成深二度偏 三度的深度烫伤。伤口不大,但不间断地敷药治疗了两三个月才逐渐愈合。为 防止感染,在换药治疗期间,伤口不能碰水,冲凉都成问题。
专家解读:温度达44C持续6小时即可烫伤皮肤
很多患者一来都感到困惑:既然低温,说明温度不高,起始接触到皮肤能 接受,为何还会被烫伤?对此,专家解释说,低温烫伤正是因为取暖的设备一 开始基础温度并不是特别高,比如60多摄氏度的热水袋,如果用毛巾包着抱在 身上或搁脚上取暖,确实一时半会儿不会有普通烫伤那样的灼热感。正因如此, 人体较难及时做出反应。但一旦身体的某个位置长时间接受这类高于体温的低 热物体,达到一定时间也可能被烫伤,这就是所谓的“低温烫伤”。
很多人灌热水袋取暖,一般都会烧开水后再灌,热水袋温度高达70~80C都 不出奇,但人们对高温烫伤有防备,往往会用毛巾等包裹以防烫。不过,晚上 睡着后,包裹在热水袋外面的毛巾很可能被蹭掉,低温烫伤的威胁因此出现。 石胜军指出,人体正常皮肤烧烫伤的温度阈值为45°C,有实验证明,44C持续 6个小时作用于皮肤上即可造成烫伤,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烫伤的程度就 越严重。一般轻度烫伤可致受烫部位皮肤脱水、血管扩张出现红斑,如果热源
持续作用于皮肤,损害进一步加重,可致皮肤细胞组织坏死,出现水泡;随着 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损伤的加重,有的皮肤甚至直接变硬变黑,伤得更深。
特别提醒:低温烫伤因痛感不明显或暂未发炎容易被忽视
值得提醒的是,低温烫伤隐蔽性往往比较强,易在不知不觉中"中招",事 后还难以马上发现,甚至易被忽视,直接出现明显不适才就医。临床上按烧伤、 烫伤的深度,一般分为I度、浅II度、深II度和III度,不少低温烫伤患者 伤口属深II度和III度

冬季取暖须防低温烫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hugezhang1
  • 文件大小10 KB
  • 时间2022-07-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