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目
录
3
古诗词曲鉴赏
a
2
文学介绍
a
1
原文呈现
a
4
译文
a
5
主旨
a
6
对点训练
a
原文呈现
1
一辆车,表明使至塞上
目
录
3
古诗词曲鉴赏
a
2
文学介绍
a
1
原文呈现
a
4
译文
a
5
主旨
a
6
对点训练
a
原文呈现
1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指黄河。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文学介绍
2
王维,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苏轼称他“诗中有画”。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古诗词曲鉴赏
3
【赏析】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是说随从较少,轻车简从。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赏析】
修辞: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中“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
炼字:“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了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特点,“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景象:这两句诗空间阔大,色彩鲜明,极富画面感。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用典: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 情感:这里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达出诗人的达观。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4
(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茫茫的大漠中一股孤烟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边上的落日又大又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他告诉我统帅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主旨
5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象时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对点训练
6
。
(1)单车欲问边 欲: 问边:
(2)征蓬出汉塞 征蓬:
(3)大漠孤烟直 孤烟:
、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想,要
慰问边关守军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
.
.
.
.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
2022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课题一古诗词曲阅读淸单二40首古诗词曲逐首梳理八上2使至塞上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