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防护指引
第1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隔离分类
标准防护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标准预防+空气预防)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标准预防+ 飞沫预防)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标准预防+ 接触预防)
第2页,讲稿共手>带帽>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进入潜在污染区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或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或面罩>脱隔离衣>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清洁区
第9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标准防护
备注
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
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改致病性禽流感。
多重耐药菌,甲流,SARS,禽流感按卫生部相关指引处理。
第10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5微米)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第11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常见疾病
肺结核(气道有结核菌排出的情况),水痘,麻疹等。
帽子,口罩要求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
患者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探视者戴口罩。
第12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患者安置
单间隔离,限制患者到本室外活动。
如无条件单间,同一种病原菌感染者可置同室,床间距≥。
隔离单间要求密闭,每小时通风换气6次,院外排气,或置负压病房。
严格空气消毒。
结核病人及时转送结核病院治疗。
病房或床尾挂黄色标示牌。
第13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空气传播感染预防
手套,隔离衣,面罩,护目镜,洗手,穿脱防护用品程序及标准防护同标准预防
第14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微米),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此种传播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
经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第15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常见疾病
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手足口病,百日咳,白喉,狂犬病等。
帽子,口罩要求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患者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探视者戴口罩。
第16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患者安置
原则上单间隔离。
如无条件,床间距需>1米。
患者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需>1米。
避免与手术后,免疫力低下患者同室。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病房挂粉红色标示牌。
第17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飞沫传播感染预防
手套,隔离衣,面罩,护目镜,洗手,穿脱防护用品程序及标准防护同标准预防
第18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接触传播是指患有传染病的的病人或病院携带者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他人的过程。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第19页,讲稿共24张,创作于星期六
接触传播感染预防
直接接触传播
指传染源与易感人群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间接接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触被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食具、文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洗脸用被污染的毛巾可传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便器可传播痢疾、滴虫病;动物的皮毛可传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防护指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