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在黄道 上自黄经 345°至
360°(0°)的一段时间 ,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开始,至 3 月 20 日
(或 21)结束,约 15 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 移至赤道。狭义
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 345°的时刻,即在 3 月 5 日
(或 6 日)。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
鹰化为鸠。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
矣。此时天气 转暖,渐有春雷 ,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北京地区,北海冰
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 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
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
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
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
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
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
景。“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 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
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 6~7℃,淮河 以南地区为 7~8℃,比"雨水"节气升高
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 5℃以上,而气
温稳定升至 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
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 淮北地区为 15~20 毫
米,淮河以南地区为 20~40 毫米。
民俗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
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
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
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
“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
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
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
义。[5]
春分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 在黄经上自 0°至 15°
的一段时间 (约 15.2 天),从每年 3 月 20 日(或 21 日)开始至 4 月 4
日(或 5 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 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
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 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 3 月
20 日(或 21 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
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
的春分点指东经 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 9 月 23 日(或 24 日)经过此
点。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 0°与赤道的交点。春分点的确
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 18 一 20 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玄乌至,雷始发声,始电。《月令七十二候 集
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秋繁
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
好。”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 作物进入春 季生长 阶段。华中农谚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