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的流程如下:
。
在对各个数字化图幅的图形要素和注记检查完之后,进行相邻 图幅之间的接边检查。数据接边是指把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同一图形对 象不同部分拼接成一个逻辑上完整的对象,在图形接边的同时要拼接 属性数据,包括线划、属性和注记的接边,保证线划对接、注记一致。 相同比例尺之间的数据接边限差为图面单位的
1cm所代表的实地距 离,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时需要根据不同比例尺的接边限差来接边, 在限差内的以大比例尺的图形和属性要素为接边和匹配依据,在限差 外的不接边。
6拓扑检查与图斑文件的建立
除线状地物外,行政区划、权属区、图斑界线应该完全闭合,都 不允许有悬挂弧段,因此在隐藏线状地物之后显示出的其他拓扑错误 必须全部纠正。
线要素拓扑检查:消除线打折和自相交现象、微短线;
⑵分离出不参与构图斑的线状地物,将剩余的线文件线转弧;
拓扑检查消除悬挂弧段。
拓扑处理建立图斑。
7属性数据录入
属性输入的方法有多种:
可以在空间数据输入完成后,进行属性数据的输入;
可以在空间数据数字化或矢量化的过程中赋值;
人工编辑,使用一些分析方法进行自动赋值。
利用外挂数据库,通过关键字段进行属性挂接。
目前土地利用建库都是与外业更新调查同步进行,且在外业调查 时,大多属性数据都记录在工作底图上,表格内记录的内容较少,因 此属性数据的录入一般采用如下方法和步骤:
在矢量化空间数据时建立各线要素层和点要素层的的属性结 构;
在矢量化的同时录入点线的属性
对于可以统一赋值的属性,利用命令统一赋值,尽量减少工作 量;
图斑的属性是在拓扑检查和多边形建立后,录入的。
各要素属性结构见建库规范。
8投影转换
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投影方式采用 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其中当行政区域跨过两个3度带时需平移中央 经线,以取得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如果数据源的投影方式与要求不 吻合,则需要进行投影转换。目前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都提供
了相应的投影转换程序。
9数据综合编辑
数据拼接与分层
由于前面的工作都是在分幅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数据入库之 前,要对整个辖区的所有图幅数据(点、线、面数据)进行拼接,并 按照建库规范的要求形成行政辖区、权属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 零星地物、行政界线、地类界线、注记等层文件。
数据检查与修改
为了保证入库数据的正确,入库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数据检查, 以便发现和纠正错误。检查的内容包括图形和属性,检查的方法可采 用屏幕和输出检查图两种方法。
10数据库的建立
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将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入库处 理,建成数据库实体。库体内容包括数据字典、数据索引和分层数据。
(1)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的生成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的各个表的所有属性字段的名称、字段 值、数据描述的定义。建立数据字典的目的是保证数据的规范性、高 效性和可维护性,方便数据管理。
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土地分类、行政及权属代码、权属性质等。
数据索引是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的空间索引,目的是为了提高 数据检索的效率。数据索引可分为图幅索引和行政区索引,以方便对 各个图幅内数据的检索和对各个行政区划单元的数据检索。
数据入库
通过入库处理,将分层数据导入到目标数据库中。
数据的融合检查
为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进行系统与数据的融合检查。包括数据 正确性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属性相关性检查。
11数据库试运行
系统功能性测试、稳定性测试。
12面积汇总、成果制作与输出
进行面积平差并按照规范要求按权属和坐落分别汇总各级土地 分类面积,并核查数据的正确性。
编制标准分幅图、乡镇图、县图,编制县、乡、村土地统计台帐。
表格及图件格式参照建库规范的要求。
13质量检查
(1)检查实施
质量检查严格按照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执行,严格过程控制,落 实“三检”制度。按照设计书划分的作业阶段,对每个阶段的过程产 品经作业员自检、互检和项目部专检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工序。并如 实填写质量记录。对不合格的产品,限期整改并实施质量跟踪,直至 达到要求。
检查内容:
原始资料应具有齐全性、现势性、准确性;
扫描影像的清晰度检查、角度纠正误差检查;
图幅校正精度检查;
图形采集精度检查、面状图斑的封闭性检查、相邻图幅的接边 检查、图形拓扑结构及碎片检查;
数据属性结构正确性检查;
属性录入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检查;
数据库内容正确性、完整性、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流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