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病预防
春天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呼吸道传染病最为常见
其病原体也主要从呼吸道排除体外,除天花、百日咳、猩红热等可间接接触传播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而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也不少见:肝炎(性,病程约2~3周。
流行环节
传染源: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手段;
2、加强病人的隔离,隔离期一般为发病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学称“痄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5-15岁发病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18日内可以发病,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病毒的感染性可被乙醚、氯仿、福尔马林、56℃” 20分钟及紫外线所灭活。在-70℃可以存活数年。
临床表现
发病初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可达39℃以上。儿童患者症状较轻,可无明显前驱症状。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发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因腺管发炎部分阻塞,故进食酸性食物促使腺体分泌时疼痛加剧,颊黏膜处的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有些病例1—4日后又可累及对侧,并可同时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颌下腺肿大时颌下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肿大的腺体包块。舌下腺肿大可见颈前颁下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也可单独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除腮腺肿大外,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并发症,也有单独出现者。
诊断:
1. 病史:发病前2—3周有腮腺炎接触史。
2.腮腺肿胀,或可伴颌下腺、舌下腺肿服,合并脑炎、胰腺炎、睾丸炎者可有相应临床表现。
3.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出现脑炎或睾丸炎时白细胞可增高,血、尿淀粉酶增高,血清抗体测定早期抗体增高,双份血清抗v抗体滴度1个月内升高4倍以上。
预防措施
1.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可采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肌注预防。
2.患儿应隔离至腮肿消退。
3.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不宜食用酸性食物,肥腻及油炸食品。
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脊膜炎症,好发于冬春季节。
你需要了解的: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冬春季传染病,2-4月份是高发期,其他季节有散发性病例。6个月-2岁的宝宝是高发人群。
● 由呼吸道传染,可由喷嚏、咳嗽等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经呼吸道传染。带菌者以及发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
● 常以上呼吸感染起病,继而出现脑膜炎的症状及体征。确诊需依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脑脊液检验的改变。
● 病情可轻可重,大部分病人经积极治疗可获痊愈,不留后遗症,部分虽经治疗,仍可留有后遗症,部分病情严重者,短期内可发生死亡。
● 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经及时、适当的治疗预后良好,爆发型者死亡率高,病情严重、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当的,可引起脑室膜炎、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等并发症,病程持久,并发症多,预后较差。
症状表现:
# 普通型--表现为骤起发热、头疼、呕吐、嗜睡,部分病人可发生惊厥,甚至昏迷,全身皮肤出现淤点、淤斑,医师检查时,发现患儿颈项强直,有脑膜刺激症象。
# 爆发型--可在数小时内出现大量淤点,淤斑,甚至在淤斑中央呈黑色皮肤坏死。患儿抽搐不止,或昏迷、全程休克状态。
你应注意:
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居室内要开窗通风。
按时预防接种。
有可疑症状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经医生检查怀疑为本病时,应遵医嘱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以明确判断,一旦明确诊断,应按医嘱足量而全程用药。
如何有效预防春冬季呼吸道传染病?
首先是要严格治疗和隔离病人,不要经常与病人接触,不要去病人家中串门;
其次是要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少去人员拥挤、空气密闭的公共场所;
三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譬如疫区提倡戴口罩);
四是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防寒保暖,多参加锻炼,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五是做好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如对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腮
春季传染病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