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报告
会计学院会计1401 20141904967 张思琦
“活着”,可能是一个目标,一种状态,或者,一种信念。当提到“活着”的时候,人们所联想到的,可能是充满希望,并且十分美好的。而在余华笔下,“活着”,则充满了冰冷、痛苦与曲折。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余华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在《活着》这本小说里,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故事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
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当我们天真地以为悲剧结束,一切在慢慢转好的时候,悲剧又再次发生。在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悲伤故事中,其实恰恰向我们揭露了现实和生命的事实。人活着,总是充满着未知与迷茫,我们并不知道,灾难和苦痛何时袭来,让人猝不及防。而幸福与欢乐,也同样,会不经意间,降临在我们身旁。“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
《活着》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