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然的朗读
郑洁华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2011年版里增加了下面一段话,“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倡导自然的朗读
郑洁华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2011年版里增加了下面一段话,“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增加的这段话,提倡自然朗读重在一个“自然”上,就像说话那样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说话,也不是简单地念字,而是融入了朗读者对作品的感知、感觉和感受。朗读者得心应“口”,听者才能心从耳顺。怎样做到朗读“自然”,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
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说明文或说理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所以只有先在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才能轻松地在朗读教学中出彩。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或体会文本的感情美;或再现文本的形象美;或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花瓣飘香》这类课文,文本体现出来的感情十分美好,很能打动人。可以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感情美,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而《泉城》《九寨沟》这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学生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的意旨了。朗读起来才能以“情”动声,而不矫揉造作。
二、教师要加强示范朗读
出色的朗诵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加强范读,要求教师一定要练好朗诵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诵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诵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而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都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
三、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深入浅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
倡导自然的朗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