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琴读后感
孔子学琴读后感1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技巧性可言。但也并不是说此事就不对了,只是需要增加些技巧性而已。
孔子在曲中所投入的感情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埋头苦练只是一方面,感情在里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首曲子若是没有感情,就只是一首曲子,你所付出多少感情,琴音就会回馈多少感情。
总而言之,孔子学琴中所存在的优点,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膜拜、敬仰的对象。
孔子学琴读后感4
我们今天学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我受益非浅,启发之大,决心学习孔子那般高龄了还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同时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誓言。
《孔子学琴》大概讲述了了五十岁那年,孔子特意向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弹琴。他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课文中的一晃十天,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又学过多少天,从这些时间词语中,我知道了孔子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的良好学习态度,还有他那坚持一个月学一首曲子的技巧。师襄未告诉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可是孔子那炉火纯青的琴艺都体会出来了——弹得是体恤百姓、胸怀博大的周文王。
是啊!做人就要学习孔子的品质。例如学一篇课文,如果小明只懂得中心思想便学下篇,在过一段时间后那他就会后忘掉。如果小明能理解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并且能够背诵,这就算是学懂得了。可小明如果此时满足了,那他也就白学了。可小明没有呀!他继续学习,达到会理解一个段意,学过一篇文章后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就算学完了吗?不,只有认真复习,反复琢磨,这篇文章就会深深地映在脑海里,经久不忘。
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就说我吧,我用笔画了一幅画交给老师看,老师说:“画得好是好,不够生动,画里的人可以再夸张一点。”我按照老师说的把画画得生机勃勃,并且涂上颜色,再交给老师,老师皱了皱眉头指出:“颜色对比还要鲜明一点,我似懂非懂点点头,再次改后又交给老师。老师思考片刻说:“人物是主体,还要再画大一点。”我将人物按比例放大又交给老师,老师这才同意我按照要求重画一幅,我又重画了这张画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地笑了。
看!每做一件事运用孔子那永不满足的精神反复来回,便可以把一件事做得完美无缺了。这说明敢于下功夫就有好的收获,正所谓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就会磨成绣花针啊!”
孔子学琴读后感5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儒家学派的创使人。孔子三岁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孔子家境贫寒,但是他非常懂事,所以每天去帮妈妈砍柴。有一天,他被美妙的琴声吸引住了,他坚持每天听琴,后来,老者看见他诚恳,聪明好学,所以收孔子为徒。孔子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他无论冬夏都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所以他的琴艺出类拔萃。
长大后,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整理了《诗》《书》等
孔子学琴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