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朝花夕拾》里颇受鲁迅先生本人青睐的一篇散文。该文回忆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藤野先生不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
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时间的推移: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地点的转换: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中国
明确:从构造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2、概括文意。
提示:“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1)全文共有38段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和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写在公园赏樱花;在会馆,留学生学跳舞。)(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回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主要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分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和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鼓励和鼓舞。(精品文档请下载)
(2)文的第二部分较长,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讨论,进一步划分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和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32—35段)写作者分开仙台弃医从文并和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全文构造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文章构造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见闻感受 相 识 肖像 腔调 深切思念
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 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明确:从构造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2、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
(2)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谢和思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思念他,感谢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思念之情详细表如今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和藤野先生有何联络?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小结:
1、把握全文的构造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五、作文片段练习:
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分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精品文档请下载)
2、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
《藤野先生》[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