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导学目的】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两首诗。
2.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导学目的】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两首诗。
2.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方案】
1课时
赏读《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的,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学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崔颢(hào) 萋萋(qī) 征蓬(péng) 侯骑(jì)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历历:清楚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土。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4.背景介绍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停顿。
学法指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照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明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精品文档请下载)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和“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衬托出诗 人的怀乡之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
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二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 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精品文档请下载)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比照,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斥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精品文档请下载)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