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教学设计[22].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初步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才能和理解才能。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初步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才能和理解才能。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联络诗歌意境,进展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空悠悠 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 触景生情
愁 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和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拟此诗的风格。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终究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答复,总结规律
老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精品文档请下载)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 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老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老师更正,归纳总结。
老师小结:
《黄鹤楼》那么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和现实、古和今、情和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精品文档请下载)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腔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慨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

《黄鹤楼》教学设计[2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rfkk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2-07-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