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皮质旁骨肉瘤1例报道
周 翎[摘要] 目的:学习总结皮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以典型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皮质旁骨肉瘤从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检查特征及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学习。结果:皮质旁骨肉瘤为临床少下颌骨皮质旁骨肉瘤1例报道
周 翎[摘要] 目的:学习总结皮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以典型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皮质旁骨肉瘤从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病理检查特征及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学习。结果:皮质旁骨肉瘤为临床少见病,它的正确诊断需病理检查与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结论:皮质旁骨肉瘤为一种发展缓慢、恶性程度较低的骨肉瘤,因病史较长,临床症状多较轻微,容易误诊漏诊,影响预后,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皮质旁骨肉瘤;下颌骨;报道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155-02
皮质旁骨肉瘤又称骨旁骨肉瘤,是骨肉瘤中的一种特殊亚型,是骨肉瘤中预后最好的一种亚型,临床上少见,多发生于股骨远端,其他部位罕见。2008年我院收治1例皮质旁骨肉瘤发生在下颌骨,我们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检查特征进行了复习总结。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因“左侧下颌骨体部渐进性无痛性包块2个月,左下唇麻木1周”收住我院。入院时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专科情况:左侧颊部隆起,局部皮肤无红肿及溃烂,左下颌骨体部可扪及3 cm×3 cm大小包块,质较硬,局部压痛,活动度差,局部无乒乓球样感,牙齿无松动。下颌骨CT提示:左下颌骨体旁见软组织包块,大小为3 cm×4 cm,包块与下颌骨体分界不清,广基底相连,并见垂直于下颌骨皮质表面伸向包块的成放射状高密度线条状影,多条,其间为软组织影,密度不均,未见囊变,骨髓腔未见异常,骨皮质无破坏,无骨膜增生(图1)。完善相关辅检后择期手术。术中见包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表面呈半球型隆起,基底部宽广,与下颌骨体部紧密相连,面神经部分受压,以骨剥完整剥离包块。术后包块常规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巨检:半球形肿物,3 cm×3 cm× cm,基底部宽广、粗糙,切面灰红,质硬;镜检:瘤体表面被覆纤维性包膜,瘤组织由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骨样基质和骨化小梁以及梭形、椭圆形纤维样细胞构成(图2),瘤体基底部成骨较明显,愈向边缘成骨愈少,骨小梁愈不成熟,纤维样细胞则愈来愈生长活跃,细胞核大,染色质较丰富,可见小核仁,具有一定多型性,核分裂象可见,病理诊断:(左下颌骨)皮质旁骨肉瘤。
2 讨论
骨肉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皮质旁骨肉瘤是骨肉瘤特殊亚型,临床上少见,占骨肉瘤的3%~5%,大部分(2/3~3/4)病例发生于股骨远端,少数发生于胫骨、肱骨、腓骨、尺骨和桡骨,罕见于颅骨和手足小骨。肿瘤由骨膜深层或皮质表面成骨性结缔组织产生,最早由Geschickter和Copeland于1951年报道,起初认为良性,有潜在恶性,但目前多认为是一种发展缓慢、恶性程度较低的骨肉瘤。与普通骨肉瘤不同,皮质旁骨肉瘤发病率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比普通骨肉瘤的发病年龄大,大多数病例于15~40岁出现症状,临床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局部肿胀或缓慢增生的肿
下颌骨皮质旁骨肉瘤1例报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