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及激励机制的构建(一)
前言企业能否成功地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激活人力资源,使员工的 边际努力最大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赢得竞争的关键。然而摆在 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员工队伍极不稳定,员工流动频繁, 组织的稳定性受到融洽的群体关系等。
综合以上理论,我们知道不同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具体的需要层次 结构也是多样的,会随着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知 识结构、家庭背景、人生阶段的不同(或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激励时 应有所区别,而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激励方法对待所有的人,并且要注 意到每个人的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从而尽可能地激发 所有人的最大力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这告诉我们 在进行激励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激励方法去激励人,而应根据激励 对象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形式来满足人变化的需要。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则着重回答的是怎样把人的动机激活,并如何使被激 活的动机能够不断地持续下去。过程型的激励理论主要是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目标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l)期望理论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的期望是激励人达成目标的动力。人能够 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会帮助达成自己的目标, 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而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人所能 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也就是 说如果一个人认为尝试或努力能够带来成功,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在特 定的工作中付出较多的努力;如果良好的绩效带来组织奖励的可能性越 大,则员工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如果某种奖励对于某一个体具有很 高的价值,且这个个体也非常想得到这种奖励,那么,个体努力程度 就会越大,如果奖励并不是个体所想要的,则他将不大可能尽力而为。 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考虑三个主要因素:即价值(即员工对于奖励价 值的评估卜绩效获奖估计(即高工作绩效受奖的可能性)和期望(员工认 为自己不断努力就能获得良好的工作绩效的信心 ),从而有针对性进行 激励工作充分发挥员工的各种积极性。
(2)公平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个体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 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 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 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一种比较为横向比较,即全体在将自己获得 的报偿”与自己的 投入”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比较,只有相等时, 他才认为公平。另一种比较是个体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 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 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3)目标设置理论
爱德温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提出,指向一个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 励的主要源泉。目标告诉员工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努力, 明确的目标能提高绩效,一旦接受了困难的目标,会比容易的目标带 来更高的绩效,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 ;有反馈比无
反馈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 素可以塑造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对其以往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学习的结 果,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某种行为而受到了奖励 (正强化),那么他很可 能重复这一行为;如果没有人认可这一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便不太可能 再发生,当人们因为某种行为而的招致负面后果(负强化或惩罚)时,他 们通常会立刻停止这种行为。管理中要注意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 行正强化并对那些不符合的行为进行负强化,以正确引导员工的行为。
(2)挫折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道蓝德等提出的挫折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动机支配下 导向一定目标,当行为受阻、目标未达、动机不能实现时,便产生心 理挫折。一般而言,一个人在挫折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种防卫 性的对抗行为,以适应行为受挫后的新情况,重新获得和谐和均衡。
(3)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 决定于外部环境,或决定于主观条件。前者称为外部原因,又可称为 情境归隐,后者称为内部原因,又可称为个人倾向归因。并提出了归 因的共变原则”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 而且没有这个原因是该结果不发生,则可将该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
综合激励理论
综合激励理论主要是波特―劳勒激励过程理论,它是在弗鲁姆的期望
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爱德华 劳勒和莱曼 波特在1968年提出了综 合激励模型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 努力的程度;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 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 而是必须
员工激励及激励机制的构建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