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围绕昌平区统筹城镇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区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圆满完成“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各项卫生保障工作。全区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全区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昌平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39个,实有床位7147张(含精神专科床位3500张),卫生技术人员7456人,其中医师2927人,护士2861人。(),执业(助理),。“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系统共招收引进硕士生107人、本科生265人,大专生(高职生)208人,中专生436人,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增加和更新了CT、核磁共振、数字X光机、直线加速器等一批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服务设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1)推进重点工程,卫生基础建设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昌平区医院17000平方米的外妇手术楼、昌平区妇幼保健院2102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以及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完成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昌平区医院综合病房楼和华一医院门诊综合楼已开工建设;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北大国际医院、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安贞医院分院等三级医院落户昌平,正在加紧建设。
(2)坚持预防为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机构,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区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结核病防治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妇幼保健网络基本完善,妇女和儿童保健水平稳步提高;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和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不断规范。三是形成二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相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传染病病死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四是强化综合执法,成立了卫生监督所长陵、兴寿、北七家、回龙观、东小口分所,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监督执法网络。五是成立卫生局信息中心,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3)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功能不断强化。全面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与人民医院建立了医疗服务共同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4)完善“六位一体”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绩效考核,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药品负担2985万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发展,“十一五”末,,%,报销起付线降至200元,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随诊随报”、“出院即报”工作开始实行。农民“因病反贫、因病致贫”得到了有效缓解。
建立中
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