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
课程概述:
一、环境:
1、什么是环境:
环境广义上是指围绕着主体、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对我们人类而言,“环境”是作用于人类的外部世界。
环境-------聚落环境------- 城市环境
村落环境------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社会环境
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城市环境: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环境,它是一
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它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包括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城市群。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聚居场所。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生产活动类型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
同,村落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态。大多数村落没有经过刻意的设计,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根据需要自发的调节、发展而成的,因此它们能够与
自然有机结合,并富有历史感和地方特色。今天,村落环境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保护当地健康的风土文化的同时,使村民们享受到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切便利。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村落,建筑都是环境的主角,它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有遮掩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于原来的外部空间。正是这些内部的、外部的空间,为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活动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建筑还是环境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环境信息的主要载体,是环境设计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自然环境:由山脉、平原、水域、森林、草原等自然形式和风、雨、雪、霜、雾、阳光、温
度等自然现象所共同构成的系统。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
类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科学、艺术、历史、游览、观赏等方面的价值。
人工环境:指由建筑、建筑装饰等人造物构成的系统。建筑包括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以及
它们所围合、限定出的外部公共间。
社会环境:是指由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所构成的“无形”的社会文化
系统。社会环境主要是作为“内涵”而参与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它“无形”,但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由表象、内涵、外构。
表象:人的第一视觉效果
内涵:环境的文化价值和性质的内在体现
外构:环境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
2、环境与人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环境的支配、改造、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把对象世界变成有意义的存在物
文化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观点)
物质文化由建筑、器物、设备构成
智能文化由科学技术构成
制度文化由经济、政治体制构成
观念文化由宗教、艺术、哲学构成
3、环境的构成
环境的物质实体
环境的实用功能:任何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它与特定的使用者的身体活动尺度、生
理要求和行为方式有关。
使用者的身体活动尺寸与空间场所的大小有直接关系,为了使人们自如地
活动,环境必须满足人体活动的一些基本尺寸要求。
使用者的生理要求:不同的使用者对环境有不同的生理要求,如老人、青
年与儿童,健康人与残疾人,居民与游客之间对环境的生理要求就有明显
的差异。日照、通风、采光、照明、保暖、防潮、隔热、隔声
在不同类型的场所中,人们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环境设计必须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方式,才能更好的满足实用要求。
物质技术条件: 物质技术条件关系到环境场所用什么建造和怎样建造的问题,它包括工程
结构、建筑材料、施工组织和经济能力等方面内容。
材料的性能与结构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它一般包括施工方法、施工设
备、进度安排、人员调配、材料运输等内容
自然状况: 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环境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生存环境的某些基本特征,
并最终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对自然环境不作任何变动,完全保留其自然形态,如自然生态保
护区和自然风景区。
改良:对自然环境作有限的改变,使之适应人们活动的需要,如自然度假
村、风景疗养院等。
强化:对自然环境特征加以分析,在开发建设时有目的地突出这些特征,
使之不仅得到保护而且得到加强。
破坏:完全无视自然环境原有的特征,而加以彻底改造,如填塞河道、砍
伐森林、破坏原有地形等,这是造成目前许多社会问题和生态平
衡问题的主要原因。
环境的表现形式
色
声----- 内容、形式----------实体、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个性)
形
环境的核心层面
核心层面是人们在长期的环境创造活动中,在本质力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积淀、结晶而成的。环境形式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它“物化”的结果。
人的本质力量:1、情绪状态、思维模式、价值观念;2、审美经验、审美趣味。
环境作为人类生
环境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